当前大明的总体制造水平并不比西方欧洲差。
原时空因为满清的摧残,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一些科技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而西方却通过不断的实践,加以理论系统性的整理,很快赶超。
所以大明必须改变,当前大多数工匠连学习文字的机会都没有,学习系统性理论就更别提了。
一些文字记录的生产制造工艺,虽然有配方和制造过程,但是数据往往就太过笼统。
将来的制造工艺是要朝着更加精细化发展的,这样就已经不行了。
还有就是技术推广方面也不行,那种师傅口口相传的技术传承,没有详细的文字记录。
而且制造技艺是工匠赖以生存的根本,教徒弟有非常严苛的规矩。
在古代,要学习知识和一套技术是相当有难度的。
不像后世,孩子们送去学校,老师打不得骂不得,在厂子里学技术,嫌苦嫌脏,师傅说两句就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后世的这种学习态度要是放到古代,怕是都要被饿死。
在古代学习手艺,徒弟被师傅压榨劳动力是正常现象,而且师傅虐待徒弟也是非常普遍。
而且工匠技艺带有家族式传承特点,像那种传男不传女的技艺,就是以防女儿出嫁把自家技术带走。
还有师傅教徒弟,往往会有留一手,只有临死前才会把关键核心技术说出来,以防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现象。
有的时候师傅教徒弟,如果师傅突然间凉了,那技艺就传没了,没有得到推广运用。
这种现象就造成了,古代先进的技术非但没有发扬光大,很多反而缺少关键性的步骤,最后失传了。
还有很多匠人别说理论知识了,大多数人连字都不认得,这样一来就很有局限性,而且又缺乏创新。
朱由崧觉得这种技艺学习方法、和推广方式怎么行,得改啊。
现在有了专门搞研究的天工院,还不够,得全面推广技术。
不但要办培养官吏的学院,和军事化武学,还要办技工学院。
咱们一定要有一大批有学识的工人帮助大明搞建设。
无论是军工厂和船厂,现在都需要技术革新来提升效益。
要不然大明会理论和懂技术实践操作的人才太少了,这怎么能点燃大明的科技树。
如果不做改变,很快技术科技就会被西方全面超越。
朱由崧视察完了军工厂和龙江船厂,回到皇宫后,就开始着手处理技工学校。
现在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做,才能让大明的制造技术提升上去。
做什么?
就是必须把大明各行各业度量衡的标准搞出来,并且普及下去,才能更好的拥有一套完整理论体系。
各种度量衡在天工院已经制定出来了,就差落实执行。
制造业提升效益,需要科技的力量,这就要有一套完整的理论知识,并制定一个标准的度量衡。
大明的度量衡也不是不好,但是相对而言十分混乱。
光是尺寸就有分营造尺、量衣尺、量地尺。
这些尺寸每种都不一样,营造尺,一尺相当于后世的32厘米;量衣尺,一尺34厘米;量地尺又是一尺32.7厘米。
以上这些是朝廷官方的法定尺,亦称“律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