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风头正盛的吴起接到了三封来信。第一封信,吴起无动于衷;第二封信,吴起犹豫不决;第三封信一到,吴起决定回师!
第一封信,来自义弟俱酒,这位晋国公子当年吹过的牛,终于实现了。
就在中原诸侯几乎都将眼光聚焦在刚平之战时,他将重山阻隔之后的巴蜀之地,纳入囊中。
吴起既惊讶又感动。
惊讶地是:天下人看来不可能的事,义弟竟然做得风生水起,打得摧枯拉朽,老吴自诩天下知兵之人,也不敢想像在短时间内打出这样的“神仙仗”。义弟奇人哉!
感动的是:义弟已经是事实上的一方诸侯,但信中仍然谦恭有礼,口口声声为兄长“复筑两窟”,请兄长认清形势,避祸蜀中。
但俱酒所说的危险,吴起感受不到,贵为楚国令尹,吴起有着相当的自负。
吴起觉得,自己这个义弟是为了让自己奔赴巴蜀,因而故弄玄虚。
但老吴已经由卫入鲁、由鲁入魏、由魏入楚,换过三任老板了,他不想再奔波了,而且楚王确实是明主,吴起沐浴着知遇之恩,根本感觉不到危险。
吴起比较感兴趣的是俱酒来信的纸张和书写的墨迹。纸张轻薄却有韧性,字迹纤细还带立体,以手触之,凹凸可感,十分神奇。
第二封信来自楚国的老贵族一员:叶公。
在上次阙丝雨事件中,叶公受俱酒之托,以变质米饭与木雕小船,向吴起示警。
这一次,叶公依然是这样的行事风格。
叶公的信则是中规中矩的竹卷,竹卷第一个字,写着大大的一“郢”字。“郢”字大到占据了三根竹卷,浓墨重锋,古拙不工。
接下来,则是平淡无奇的一篇郢都风貌:
“郢之云兮来天半,忽如墨兮忽如霰。
郢之风兮起青萍,过茅屋兮入宫廷。
郢之雾兮浓或淡,不见人兮愁肠断。
郢之水兮有蛟鳄,潜踪藏迹人不乐。”
说散文不散文,说诗歌不诗歌,把吴起看得一头雾水。沈龙同学这是搞什么?就他这半盆子水平居然敢搞文学?
吴起翻天覆地将竹简看了个遍,忽然发现了异常,正常的竹简都是细长条,但叶公的竹简,一头全部削成了尖锐的形状,就像蛮人用的竹箭。
每一支竹简都像是一支小箭,藏着令人丧胆的锋芒,饶是吴起这样杀伐果断的大将,看着这一排竹尖,也头皮发麻。
叶公沈龙的示警不得不重视!
上次在阙丝雨事件中,正是叶公的示警让吴起做足了准备,放平了心绪,最终没有在楚王宫中一怒反目,最终冷静地处理了事件,并用阳谋干掉了罪魁祸首平夜君。
郢?箭?
再联想到俱酒的信件中,态度肯切地提到:回郢都有风险,吴起终于警惕了起来,忧虑涌上心头,
读完两封信后,帐外有人禀报:“将军,南四求见!”
吴起凛然:“速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