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辽东燕国,兵精将勇,一旦公孙瓒显露败象,立刻就能发数万骑兵占据幽州,成为第二个界桥之前的公孙瓒。
那时四方齐攻袁绍,冀州人虽众,却地势狭小,一旦踏破燕山,一片平原,直达邺城,他焉能不败?”
曹操闻言有些坐不住了,神色大惊道:“这……”
但他扫视众人,却发现除了荀彧欲言又止,其余诸人皆是面无表情,戏志才甚至还有赞赏之色。
荀攸和程昱皆略带阴郁之色的向曹操疑惑问道:“主公,奉孝刚才所言,可是有什么问题吗?”
曹操张了张嘴,然后笑道:“呵…呵…
没问题,奉孝继续说吧。”
郭嘉便接着说道:“打铁尚需自身硬。
袁绍想要强势的关键在于攻破公孙瓒,得到幽州骑兵,再有并州骑兵,冀州及青州的钱粮人口。
我军身处兖州,此四战之地,危中有机也。
西向司州三河,皆为沃土。
南向豫州,为袁术所占据,其人不过冢中枯骨,不能守其土也。
袁绍胜公孙瓒,主公亦可从袁术手中夺取天下之资!
攻伐袁术,占据三河,据洛阳八关,纵然袁绍真有四州之地,亦可一战,此王霸之基业。
进可攻关东与袁刘相争,退可入关中据西秦并吞天下之势,无有败之理。”
“三河!豫州!”
曹操站起身来,念叨着这两个字眼,又抬头望着未知的远方,“刘备、燕国。”
郭嘉所言众多,但重点不过就是两个盟友,两片土地,一个敌人罢了。
“诸位以为我军重点应在何方?”
众谋士互相对视一眼,然后齐声道:“攻袁术!”
袁术如今处境实在不算是好,深陷和刘表的战争泥潭之中,尤其是公孙瓒战败,刘备撤出青州进入徐州之后。
北方战争结束,曹操背盟,马不停蹄的迎刘协入兖州,袁曹联盟破裂,但袁绍刘表的联盟还在,曹操刘表之间亦有共同的敌人,袁术。
如今曹操和刘备想要联手对抗袁绍,于是刘备和袁术之间的联盟破裂,袁术如今要腹背受敌。
屋漏偏逢连夜雨!
孙坚这只江东猛虎,不服管!
作为袁术麾下最能打的藩属,孙坚率领的军队是他面对刘表少有的能拿得出手的战绩。
孙坚明白自己对袁术的不可或缺,于是愈加的猖狂起来,粮草、军械种种资源狮子大张口,引得袁术无数次破口大骂。
焦躁若火。
有风而来。
这风阴森刺骨,却不是为熄灭心中火而起,而是为了使心火愈盛。
这风从东而来,从北而来,从南而来,没有人知道。
汝南。
袁术再次砸碎了一件精美的瓷器,那浓重的喘息声使任何人都能够感受到他的愤怒。
“该死!该杀!”
他愤怒的咆哮着,回想起那信中所言,眼中阴狠之色一闪而过将仆人唤来,将一封信送出。
望着信使离开的身影,袁术阴沉道:“天使其亡,必使其狂,孙坚,这是你应得的。”
荆州局势极其复杂。
荆州的精华自然是南阳郡、南郡、江夏郡。
但南阳郡这关键一处,却不在刘表手中,而是在南阳太守赵弘手中,他曾经是太平军渠帅之一。
赵弘是刘表听调不听宣的藩属,刘表对赵弘并不放心,一直都在襄阳有军队守御,双方之间互不侵犯。
袁术和刘表大战的战场基本上就在江夏郡中,孙坚便率领着军团在这里和刘表军作战。
至于钱粮供给自然是由袁术来提供,他只是没有根基的流浪军阀而已。
孙坚正如往常一般巡视军营,以防止刘表突然前来偷袭,然后就得知袁术本该按时运到的粮草居然延期了。
粮草,乃是三军之根本!
孙坚顿时大怒道:“是谁敢克扣我大军粮草?使吾得知,定杀不饶!”
使者便将袁术原话道出:“孙文台损兵折将,空耗粮草,未有寸功,有何面目食吾之粮乎?”
孙坚闻言如遭雷击,既恐惧又愤然道:“当此大战之时,如何能断前线大军资粮?
这岂不是要将三军葬送吗?
袁公路!
袁术!
你这竖子,不足与谋!”
孙坚刚想将消息隐瞒下来,但是这消息几乎在瞬间就传遍了军中,将士们皆知未有粮草送达,群情激奋。
孙坚麾下诸将皆入帐愤怒道:“袁术不仁,主公,没有粮草,我等必须撤军。”
孙坚闻言踱步两下,恨声道:“袁术这是要逼迫我孙坚低头俯首。
实在可恨!
绝不能让他这般如愿,否则日后生死就操持在他的手中。
如今军中粮草尚可坚持一段时日。
若是荆州亦知我军缺粮,或许可以诱敌深入,大破荆州军,夺取江夏。
若是能夺取江夏,便可以固守江夏,请为刘表藩属,反击袁术,亦可顺流而下进攻江东,这才是生机所在。”
孙坚所言使诸将皆信服,的确是如今最好的办法。
孙坚见众人再没有不满,朗声笑道:“本将军要亲自去探查一番江夏土地,寻找一处易于埋伏的所在,使荆州诸将见识见识我是如何自寒门而起,这野战和守城的差距有多大。”
众人都未曾在意孙坚要亲自前往探查。
孙坚诸将中,单以武力能大胜孙坚的都不多,他本就经常身先士卒,当年也是和张角交手而未死的万人敌。
进入荆州以来,同样是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孙坚带着上百精锐骑马自军营之中而出,前往探查江夏郡土地。
————
声帝以帝为征西大将军,使持节,又特赐开府,帝乃召诸幕士,曰:“天下汹然,悖逆大作,纲常坠地,血光四溢,今吾尊奉汉皇,正当号令天下,讨伐不臣,振作纲纪,救济斯民,以全汉臣之谊!”
诸士列天下群雄公孙瓒、袁术,皆冢中枯骨,帝甚轻之,曰:“袁绍击瓒,吾败袁术,其占中原之北,吾得中原之南,并行驱驰,以为然也?”
诸士称然。——《魏书·武帝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