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开局救了个公主

214 土鸡瓦狗

张一凡听了,略微一想,便开口用那种断然地语气说道:“父皇,朝廷在征讨西南时候,一定不能和土司妥协,以为土司归顺朝廷就让其世袭领地,绝对不行!”

“哦?”朱元璋一听,眉头一皱,当即问道:“是何理由,说得如此绝对?”

另外一边,李善长听到这话,却是心中窃喜。果然被自己猜对了,这个大驸马,面对外族就是强硬派,可以!

要知道,刚才商量的时候,他们这边和皇帝达成的一致意见,是为了对付盘踞西南的蒙元残余,有必要拉拢当地的土司,只要土司归顺大明,就准其世袭,听宣不听调。

可如今,大驸马一开口,却直接否决了这个做法,明显违背了皇帝的意志,做得真棒!

李善长心中如此想着,很是得意,按耐住心中的高兴,看着张一凡,看他继续怎么作妖?

真得是不懂兵事,以为是过家家呢!真要这样的,谁愿意妥协?

此时,却见张一凡一脸严肃,看着朱元璋,正色说道:“父皇,如今是朝廷强大,所以西南土司才会迫不得已归顺朝廷。但是,父皇想过没有,这是朝廷强大,土司才会服软。如果朝廷有一天不是那么强大了,那这些犹如地方土皇帝一样的土司,还会遵从朝廷的意志么?”

这個事情,其实也不绝对。比如明末最著名的女将秦良玉,就是土司的妻子,在土司死了之后领着石柱兵替朝廷南征北战,是真正的“杨家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这只是个例,并且秦良玉其实是汉人。因此才有忠君报国的思想,并教导他儿子也忠君报国。

真正的土司,或者说,绝大多数土司,就是如同张一凡所说那样,当朝廷虚弱的时候,他们就不听朝廷号令,甚至造反。

都说大明是被辽东战事拖垮,那是说这些的人压根没看到西南土司的作乱。

万历三大征中就有土司作乱,后面的奢安之乱更是牵制了大明西南的粮草物资和兵力,持续数年之久,随后西南土司之乱一直此起彼伏地造反。最后的沙普之乱更是要到南明之后,被归顺南明的孙可望、李定国军队镇压才告终。

其实,还不是,南明永历皇帝之后,其实还有宗室继续竖着大明旗帜坚持在西南,但是最终,也是被当地土司给祸害没了的。

如上种种一切,别人不知道,张一凡却是清楚的,因为大明初期这个土司政策,不知道为后世留下了多少祸害,改土归流更是不知道伤了多少脑筋。

如今张一凡穿越到了大明建国之初,并且他已经有足够的话语权对大明政策做出影响,遇到这个土司政策,又怎么可能不竭力反对!

对于朱元璋在意什么,张一凡一清二楚。因此,他劝导的理由,直接切中朱元璋的要害,就是会影响大明王朝的存亡,老丈人同学,你还会不在乎么?

果然,朱元璋一听他的话,顿时就陷入了沉思,很显然,他之前并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这个事情。

而李善长听了,也是吃了一惊。他是了解朱元璋的,一听张一凡的劝法,他就立刻知道,这个理由绝对会打动朱元璋的。

不过对他而言,本也是在意料中事。

就唯独朱棣听了,有点不满。这个妹夫,怎么老感觉自己这些后辈肯定比不过父皇!难道不知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么?

他有点不爽地看着张一凡,想着让这个妹夫瞧瞧他的能耐!

张一凡看到朱元璋在思考,便开口又说道:“父皇,如今我大明开国之初,军力鼎盛,名将辈出,真是开疆拓土的好时候。如果这时候和敌人妥协,那便会给大明留下隐患,让后世的守成之君更是难办!”

听到他说这话,朱元璋回过神来,盯着他,严肃地说道:“你可知西南地形,不利大军展开,高山峻岭,更是制约地形。作为当地势力的土司,倒向哪边都具有举足轻重之影响!等朝廷收拾了蒙元残余,再单独收拾土司的话,就不会那么难了!”

他这话的言外之意,其实是告诉张一凡,打仗不是你想得那么容易,说灭了谁就能灭了谁。那些土司,不好对付的。

结果,张一凡听到他这话之后,却是露出一丝不屑,当即大声回答道:“父皇,朝廷信用不容轻视。如果如今答应了土司,后面再反悔的话,以后其他土司和番邦还能再信我大明么?此不可取也!”

说到这里,他又用非常坚定地语气说道:“土司,土鸡瓦狗也,只要策略用对,解决土司,易如反掌也!”

朱元璋一听,顿时有点生气了,用手指着卫国公邓愈道:“你问问邓卿看看,土司是不是土鸡瓦狗?”

要是政事上,张一凡如今说话,那可信度会很高,毕竟有香山县政绩在,但是实际的领兵打仗上,张一凡压根就没有任何经历,才二十岁的年龄,就这么目空一切地侃侃而谈,谁信?

这不,就连一代名将邓愈,在听到朱元璋的话之后,也是表情严肃地说道:“大驸马是没去过西南,那里道路险峻,通行极为不便。正面交战,朝廷官军不惧任何敌人,但是在那西南的高山峻岭,瘴气毒虫,如果和作为当地人的土司军队为敌,他们要是不和朝廷硬拼,战局难料啊!”

张一凡听了,呵呵一笑道:“这我知道,所以我说了,只有采取正确的策略,那些土司才是土鸡瓦狗而已!”

邓愈一听,有些好奇,作为带兵名将,更是想要知道,连他都觉得不好打的战事,大驸马会有什么好的办法?

于是,他便立刻追问道:“敢问大驸马,用何等正确的策略,那些土司便会变为土鸡瓦狗?”

其他人都竖着耳朵,就想听张一凡是怎么回答的。因为他们压根就想不出一种办法,在那等地形下,能把当地土司当土鸡瓦狗来打?

只听张一凡没有直面他的问题,转头看向朱元璋,然后认真地说道:“父皇,儿臣听闻,西南土司辖地,其实多是农奴制,不但没有自己的粮田,而且被土司奴役,日子过得极苦。既然如此,朝廷不是正在实施粮田归公分配法么?只要朝廷对于土司辖地的百姓一视同仁,承诺归于朝廷之后他们一样能分到粮田,过上比以前更好的日子。那他们还会跟着土司对抗朝廷么?”

听到这话,所有人都是一愣。

谁也没想到,大驸马的这个针对土司的计策,不是说如何运用军力打击土司军队,而是从政治上去瓦解土司内部。

这个思路,是他们没有想到过的。一时之间,所有人都按照张一凡所提得这个思路想着这个事情,没人说话。

张一凡见他们一个个都在思考的样子,便继续说道:“之所以忌惮土司,还不是因为他手下有人。而那些农奴绝对是土司领地内人数占绝大多数的。只要剥夺了土司的财富,分一些给他们,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会拒绝自己过上比以前更好的日子么?”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朝廷已经决定推广粮田归公分配法,那朝廷打下了土司领地,自然也是要实施粮田归公分配法,提前告诉他们,让他们相信,朝廷确实会怎么做,他们还会不归顺么?”

try{ggauto();} catch(ex){}

张一凡说到这里,提高了一点声音,既是强调也是总结道:“所以,儿臣以为,征讨西南的难点,其实是争取民心。这个民心,不是土司之心,而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的民心。朝廷有强大的军力为后盾,做这个事情,并不是太难!”

朱元璋听到这里,脸上已经出现了一丝笑容,点点头说道:“一凡这话说得有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土司不可怕,只要影响西南民心,则西南的蒙元和土司都不足为惧!”

再没有任何人,比朱元璋更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的重要性了。

他能从元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靠得就是争取民心。

元末乱世,群雄并起,大乱之始,就朱元璋严格军纪,始终重视军纪并严格执行。有关这方面,有一句话就非常有名:宁可胡大海反我,也不可破坏军纪。

要知道,胡大海是他最有名的手下大将之一,并且还举荐了刘伯温等人,是朱元璋非常重视的手下。

由此可知,朱元璋本身就是这方面的好手,此时被张一凡一提醒,便立刻有了想法。

如果能轻松解决敌人的,他肯定不会去和敌人妥协。至于一视同仁,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朝,就一直是一视同仁的态度。

对于各族,只要能为大明效力的,就不会计较其出身。比如,蒙古始终是大明的最重要敌人,但是原本番禺县的县令道同,不就是蒙古人;还有永乐大帝的京营中,也有一支全是蒙古人组成的军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三国:乱世第一枭雄
三国:乱世第一枭雄
关于三国:乱世第一枭雄:带着召唤系统穿越到了东汉末年,开局就召唤了宇文成都,这天下我要之,美人我亦要之!拥有史上最豪华的阵容,开启了一段传奇般的一统天下的道路!
小白狐
我老婆大宗师,这谁不躺平
我老婆大宗师,这谁不躺平
关于我老婆大宗师,这谁不躺平:历史+穿越主角+略带群像+不无脑爽+女主互动日常+家长里短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倘若命中无此运,孤身亦可蹬昆仑!那年少年鲜衣怒马,本以为穿越能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直到陆家的准岳父上门,一场阴谋悄然而至。有终其一生只为一句话而活的李长春,有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的武老头。有天真烂漫的俏丫鬟,有贪生怕死,却在家人危难时,决然赴死的老奴。有努力一生郁郁不得志的书生,也有
丸子2023
大夏世子,从一介书生开始
大夏世子,从一介书生开始
关于大夏世子,从一介书生开始:江枫穿越到大夏,刚醒过来就得知自己被骗婚了。原本十两银子娶回来的娘子,娶过门居然还欠着三十两银子!好在他机智过人,又身怀现代知识,总算把事情解决了。不过看着家徒四壁的屋子,还有跟着自己过一起苦日子的娇滴滴的小娘子。江枫撸起了袖子:还以为可以摆烂,现在只有加油干啊……
小水怪
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关于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泽乡的振臂一呼,拉起了农民起义的序幕。这是走投无路后百姓们的最终选择,也是为朝廷敲响的一记记警钟。给不同时空的王朝全体——皇帝、臣子、百姓直播农民起义故事。观前必看:1.本文无主角,仅有一个播放器(可以这么理解)2.本文并不否认各个皇帝的功绩和能力,没有这个意思!!3.本文主要内容是农民起义,所以立场必然是农民起义的一方,也因此一定会讲到农民起义的背景原因。鉴于此
今天有猫了吗
乱世边城一小兵
乱世边城一小兵
关于乱世边城一小兵:乾国和草原王庭之间的冲突,是不能指望无休止的修建城墙来解决的。冲突不可调和,矛盾是个死结。身具两国血脉,夹缝中残喘为生的黑狗子觉得,一定会有某种方法,使得天下归一,两国融合。从此再无征战与杀戮,如他一般的人可以在这世间仰面挺胸,自在的活着....
李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