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快就要发起战略进攻?”听到小太监的传旨,周遇吉第一个疑惑起来。
“眼下国内忠奸难辨,居心拨测之人数不胜数。
而陛下又要执意亲征,这简直是太危险了。
一旦战事不顺,岂不是又是一个土木堡之变?
不行,我要上书陛下,劝阻这件事!”
周遇吉一向对崇祯皇帝非常忠心,所以也是有什么说什么。(备注一)
毕竟是崇祯皇帝把他从一个下级军官一路提拔起来的,这种知遇之恩,还是让周遇吉非常感激的。
可以想象,一旦崇祯皇帝遭遇不测,而登基的也不是崇祯皇帝的后代,那么周遇吉这种保皇派军官,基本上就完蛋了。
像他这种崇祯皇帝的心腹,一杯毒酒都算是好结局,满门抄斩也不奇怪。
不要真的以为皇帝带着大军出发,就不会有危险了。
土木堡之变,就是一个根本搞不清楚的烂账。
作为曾经的御马监军官,周遇吉亲自骑马去过土木堡!
那里离北京城不远,哪怕是赵二驾驶着一辆驴车,也足够一晚上漂移回来了。
周遇吉觉得,明英宗就是再蠢,也能带着几千骑兵突围出来。
至于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的事情,纯纯就是销账用的。
就像毛文龙之前说东江镇有二十万的大军,实际上也就是两万多明军,其他全是难民。
周遇吉觉得,真正死于土木堡的明军,实际上有没有两万,都很成问题。
所谓五十万大军,听听就行了,谁信谁傻。
如今的所有北方明军加起来,实数恐怕都不够五十万,这还是算上了辅兵和废物不堪的卫所兵。
搞清楚了这些事实,周遇吉自己心中就有了猜测。
在周遇吉看来,情况应该是这样的:英宗亲政,带亲兵、大臣和奴仆总共一两万人,巡边整顿军务。
走到大同,视察阳和战役五万人被歼灭战场,发现全是虚报。
明显是永乐以后,九边一边跟草原做生意,一边吃空饷,大家二十年都在其乐融融的发大财,九边崩坏。
于是,气冲冲回京,准备收拾九边。
凑巧也先入寇,边将怕万岁爷回去真严肃处置,有意无意通风报信,说有一生意车队财货颇多,让也先去发一笔财。
一路绿灯甚至还有指示灯,也先抢完发现搞错了,抢了一个大宝贝,不知道咋处理了。
这样,也先两万骑兵,偷袭鹞儿岭,伏击吴克忠朱勇,最后冲进雷家站土木堡抓英宗就说的过去了,就几千近卫军,战斗力一般般。
而宣府一线的明军干脆装作没看到,英宗人马过了鸡鸣山,就放松警惕了,毕竟怀来居庸关就在眼前,快马一天就到了,后面还有万全都司,宣化这种要塞大镇,没必要警惕了。
至于后续为什么各种乱七八糟的人数那么多,来源也五花八门,可能是出现了这样大一件事情,各个部门都把空饷报出来。
太好的一次平账机会了,各部门,各军团,纷纷上报在土木堡损失了多少多少人马。
结果数据统计上来,财务傻眼了,咋那么多人马啊?万岁爷是准备三天就出发了,咋动员那么多人咯。
只能一会儿这样写,一会儿那样写。
后来“史家不知兵”,各种数据照抄,结果就是狭窄的鹞儿岭,一天十万人大战。
第二天土木堡,一点地方挤了十几万人,直接缺水了。
东南这二十年没怎么下西洋,大家跟洋人做生意,都发大财,英宗万岁爷修什么海船120艘,又搞国进民退那一套,结果就是浙闽起义。
try{ggauto();} catch(ex){}
北方这二十年没怎么远征蒙古,大家盐引,空饷,跟蒙古人卖卖茶叶,铁锅,马匹,毛皮,生意好的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