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画像悬挂于阁中,李世民亲自将最后一幅洛玄夜的画像悬挂于八卦乾正位上。
画上洛玄夜头戴朝天冠,身着明光铠,一手牵马,一手持马槊,威严沉重。
李治身着太子服饰跟在李世民身侧。
时间滴滴答答过去,李世民缅怀良久后,轻吐一口气,“稚奴,朕要做的事,大致都做完了,接下来最重要的便是教导你,如何去做一个好的君王。
你看,这里悬挂的都是朕的功臣,朕能有如今的成就,离不开这些人,以后你也会有这么多贤臣能将,辅佐成就大业。
朕已经下令,让天下所有州刺史、都督、都护、贵戚都来到长安,朝拜朕,也来朝拜你一番,顺便宣布一件朕深思熟虑之事,你要好好看,好好体悟。”
……
太极殿中,诸位宰相都对天子所言感到震惊,尤其是主管吏部的洛玄辰,只觉风雨欲来。
概因李世民所说的那一番话――“国师教导过朕,这社稷如果是人,那官制就如同骨架,人是堂堂正正的站着,还是软趴趴的直不起腰,都在于官制。
官,
从地而出。
有州便有刺史,有县便有县令,有都督府便有都督,诸如此类。
六月三十,诸道宣慰大使返回长安,向朕以及诸卿汇报了诸道事务,诸卿应当还记得。
朕思来想去,要重新划分天下诸道的监察区,以免出现宣慰使和当地州刺史勾结之事。
同时对天下诸州的刺史重新梳理一遍,将一部分州刺史合并,新增,以及转封国。”
这如何能不让众人震惊,这么大规模的调整行政规划,难度很大。
魏征几乎在李世民话音还没有落下时,就直接问道:“陛下所思,可曾想过以下问题吗?
重新划分州县后,县衙以及州府中,土地名册和户籍名册,要如何转移?
在册的府兵如果分属两州,要如何去分配他们的土地?”
洛玄辰接话道:“官员裁撤倒是小事,但现在吏部几乎所有记录的州县中的事务都要大改,吏部人手不够,可能会耽误接下来的科举以及官员擢选。”
房玄龄也劝道:“陛下说要将州刺史改封国,难道是要在国中分封吗?这不是已经被否决之策吗?”
诸位宰相基本上都反对李世民的做法,认为这简直就是在没事找事,现在已经不是隋朝年间,经过武德以及贞观初年的两次政治区划调整,现在的州县都已经趋于稳定,不需要再调整重新划分了。
李世民不慌不忙的说道:“朕对于州县并不会大改,所以诸卿不必这么慌张,朕要调整的是道这一级别的监察区,譬如将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以及江南西道,江淮道分为淮南道以及淮北道。”
他略一顿,诸宰相没人再出声,州县制度,是国家的根本地方制度,任何一点改变,都会很麻烦,就算是如同隋炀帝杨广那样仅仅改名字,都会导致大量公文修改,如果天子不动这个根本制度的话,那问题不大。
至于州县之上的道,这不是行政级别,仅仅是临时设置的监察区,虽然这些熟读历史的宰相,都知道,在汉朝的时候,曾经州也只是监察区,和现在的道,从功能上,完全一样,但最后州还是一步步拥有了行政以及军事功能,最终成为凌驾于郡之上的最高级别行政级别,道的最终结局大概也是如此,但至少在此刻,道的确是不那么重要。
今天的天子,有些不同。
在李世民不慌不忙说出那番话后,在座的诸位宰相就都感受到了,天子这是有备而来,众人互相暗地对视几眼,皆缓缓坐起一些,殿中氛围有些不同了。
半躺靠在御座上的李世民见状,嘴角泛起一丝丝笑意,“第一个问题想必诸卿都了解了。
现在回到第二个封国问题。
诸卿,朕想问,武德元年大唐有将近两百个州,现在的大唐又有多少个州呢?”
大唐虽然秉持和平,不轻易开启战端,但架不住周围某些国家太能跳梁,经过十几年被迫的开疆扩土,先后打死了漠北冬突厥,威胁河西走廊的西燕国,掌控西域通道的高昌,以及对中原威胁最大的辽东国,现在大唐疆域广大,州府数量有三百多,远远超过了贞观初年。
长孙无忌回道:“陛下,有三百六十州。”
李世民笑着摇摇头道:“错,是一千余州。”
啊?
李世民此言一出,众人自然知道他说的是什么,长孙无忌说的是内州,也就是直接刺史管理的中原州,李世民说的则是羁縻州,这些羁縻州府情况可就太复杂了。
有的是按照城池划分,一座城池就是一州,比如辽东城改为辽州,盖牟城为盖州,卑沙城为卑州,等等还有许多。
还有的因为没有逐水草而居,没有城池,那就直接给官职,按照官职来管理各个部落,在官职的最上面,就是三可汗,组建合议制度,这本来也是草原风俗。
“番人本来是没有中央集权制度的,同一族群,大部落管理不了小部落,所以时常会有小部落犯边,后来我们是如何处理的,诸卿还记得吧。”
一提起这件事,殿中几人就开始头疼,胡人的组织架构太烂了,比如说突厥可汗投降了大唐,还来参加朝贡,但转头边境就有突厥部落来犯边,最让大唐感觉抓瞎、无语的就是,这件事还真的和突厥可汗没关系。
大唐一开始还责备部落首领,但后来就发现,不是他们不想管,是管不了,因为在胡人各个部落间,都是商量的来,没有上下之别,所以也就不存在服从谁的命令。
后来大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捏着鼻子,教这些胡人搞中央集权,换句话说,就是给他们族群内部,立一个绝对的权威,谁不听他的话,大唐就打他。
一切和大唐的朝贡、交流等,都只能由这个首领来做,最绝的是,他死了,我让他的儿子上,你们不要想着用以前那种方式来和中原交流。
这些人合法性以及力量的来源,都是大唐的支持,这样一层层的构建起来了一套,让边境安稳的体系。
这种体系很成功,仅仅十几年的时间,番人遭灾之后,已经不南下打草谷了,而是上报都督府,请求大唐赈灾。
按照预想来看,以后是要一步步将这些深度汉化的人再往中原内部迁徙,赐姓,再把中原大姓迁出去,一步步交流。
但,“前些时日,国师和朕讲了一些话,让朕突然有些不安啊,贞观年间,有朕,有诸卿,所以一切政策,总是能够按照我们的想法走下去。
如果后世子孙做不呢?
如果在一切还没有尘埃落定的时候,他们就把现在这一套体系玩崩溃呢?
国师和朕说,我大唐稳定边境没有错,但务必要记得,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现在大唐周围的契丹、突厥等番部,因为距离大唐太近,都以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在进度,几乎每十几年,就能翻一番。
从夏商那种形态,最终走进大唐这种形态,不会超过百年,朕深深担忧啊。”
国师竟然和天子说了有关于这些,理藩令闻言沉吟道:“陛下,国师所言的确是有道理,这些年和番人接触时,几乎已经和汉人无异,但臣以为,现在这种政策是没有问题的,大唐的边境相比较过去所有朝代,都更加安稳,几乎没有和那些番部发生战争。”
李世民伸手制止了理藩令的后续发言,“朕自然知晓,现在的政策几乎是最好的,但朕觉得,如果能够往上,再多加几道保障,那就更万无一失了。
自古以来,论对地方管控之强,就没有胜过分封的。
秦朝最后的希望就是帝扶苏册封诸王侯,如果不是遇到昭圣王、项王、汉高帝这些神人,秦朝未必会亡。
汉朝的诸侯也成功的镇压了地方百多年。
到如今,我大唐已经相继建立了秦国、燕国、齐国这三大王国。
在中原以内,实际上一直都存在着一些王命难以到达的所在,诸卿都知道,比如黔中,比如南诏之地,还有岭南,从秦朝就已经开始纳入中央王朝管控。
但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的平地上,才建立了郡县,在那数不清的山中,还有不知道多少土民,不遵从王命,甚至时常围攻县衙。
在北方番部中,还时常会有争端,况且如果有一天,大唐君王没有能力控制番部该怎么办?
三大王国,秦国太远,而且现在还没有送回信来,燕国和齐国,以及西域高昌旧地,以及西燕旧地,如果有不轨的想法,该要如何呢?
朕记得在汉朝的时候,有侯国建在王国中,有侯国建立在郡县中,有侯国建立在蛮夷中,这是朕想要效仿的。
辽国公世镇辽州,便是朕的尝试。
朕想要将这种制度推行下去,在皇命难以抵达所在,将功臣、宗亲等封过去。”
李世民停下讲述后,殿中诸宰相相互交流一番,洛玄辰心中微微叹息,这一分封,科举制度基本上百年内,要直接被打死。
因为贵族出镇,需要的反而不是文人了,或者说,文人的地位会很低,地位低,就不能吸引人。
社会在向上走,之前洛玄辰认为科举将会改变天下局势,是因为他看到了,其他诸如当兵、经商,等等都不如读书科举。
但贵族,讲究的是血脉传承,讲究的是门生故旧来维持地位,文人只能是处理一些刀笔之事。
但分封,这是大唐国策,他不能说什么。
房玄龄沉吟问道,“陛下所言,是如今赋税能够覆盖开支的州,保持不动,以及位置关键的州,保持不动,然后将那些难以控制的州,世袭分封,让功臣镇守。”
“然也!”
李世民望着众人,诸宰相也在望着他。
……
八月的大唐,热闹非凡,一辆辆车,一艘艘船,来自各州的刺史,纷纷进京述职,驻守各地的都督也都回到京城,李孝恭和洛玄云这四大都护府的高官,也从诸大都护府返回长安。
长安城极少同时云集这么多的高官,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一次简简单单的召集群臣,长安,不,大唐一定是有重大变动,所以天子才会将这么多高官召集回京。
这些年大唐变动大的让人有些目不暇接,从秦王出外就藩建立王国开始,整个天下就一件大事接着一件大事,就仿佛是天子在着急做什么一样。
try{ggauto();} catch(ex){}
数百名四品及以上的高官出现在长安,上百个国公,整座大唐,几乎九成的高官显爵都在这里了。
这可让长安城中的士子兴奋不已,或者说,现在全天下的士子都在往长安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