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正文卷第354章经学世家的春天勋贵、豪强、官员大户们分家,刚开始第一代算是亲兄弟,就算是嫡庶有别,但总归还是有些亲情的。主家对那些分支管束力度还是挺大的。
皇室当然清楚这个问题,因此当年淮律之中就有增补,分家之后,就算自立门户,便是宗族族长也不可干预。
为的就是防止主家借助族长之权,来控制分支,或者吞并分支。这也是给分支们一个自立的机会。
前面一两代人还能仗着以前的威势控制,只是等到老一辈死完了,再想要控制可就难了。
这种情况自然也是王荆所希望的。
这些分出去的分支不想要被主家控制,最好的办法就是成为大乾的官员。在大乾想要成为官员并不简单。
举孝廉这一个门路基本上是别想了,那些主家不傻,怎么可能给分支这种机会,就算是要举孝廉,也是给主家使用,怎么也轮不到分支。
所有想要做官就只能选其他几个办法,当兵,立下战功,马上封侯,或者进入学宫,通过考核,进入官场。
想要从一个小兵一步步爬到封侯的级别,普通人有几条命都不够用。超过九成九的人都是做不到这一点。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学宫。
学宫之中流派众多,可选择的方向也多,更何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识字的。若是有天赋,自然有机会出头。
大乾国子监中已经建立了数千房舍,供应学子前来求学,虽然这其中有很多平民百姓,但是豪强勋贵的庶子也有不少。
各家学派在学宫中争抢,就是为了能够将自己的学说变成官学,因此对于弟子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的。
举孝廉多是从勋贵、官员中挑选,而学宫则是从天下千万人中挑选的贤才,这些贤才得到诸多学派老师的教导,才能整体上来讲还是不错的,甚至要高于举孝廉。
勋贵、官员虽然尊贵,但是其后代之中却是良莠不齐,酒囊饭袋之徒不计其数。
现在举孝廉出生的官员能够在朝堂之中占据优势,甚至三公九卿这些高官显贵九成都是举孝廉,但是伴随着时间推移,学宫的官员数量会越来越多。
实际上自从学宫扩大,朝廷大力支持之后,不少勋贵、官员也开始学习各种典籍。这些人本就有家学,再加上学宫中的知识,大多都有所成就。
朝廷开学宫给了万千百姓一个机会,但这又何尝不是给了勋贵、官员们一个机会。
学宫中的各种学派典籍学说,全部都有,只要愿意去学,就能学到手。
勋贵、官员们有钱,有时间,甚至还能请到名师,几乎可以说是将饭喂到了嘴边上,若是这种情况下都竞争不过,那就活该他们衰落了。
真实的历史当中,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而科举在最开始的时候,那些寒门学子如何竞争得过世家豪门?也只有经过一代代发展之后,寒门才能依靠更大的数量基数一点点反超。
学宫之中,各个学派为了竞争,收取更多优秀的弟子,很多人已经开始前往大乾各地学宫之中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