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

第463章 收益 新皇登基

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正文卷第463章收益新皇登基王澈崩,谥号宣武,庙号孝宗,称为孝宗宣武皇帝。

相比起前面几位帝王,王澈并不出彩,但是他依旧维持着大乾继续辉煌。云鹤的悲舞带走了王澈的遗憾,历史的车轮继续往前。

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问周达曰宣,拓地开封曰武,安民和众曰武,刑民克服曰武。

【王澈崩逝,这是您家族之中,第五位皇帝,他在为二十五年,他清理了大乾弊病,安定了国家,镇压了南方叛乱,并且大规模了的迁徙百姓,进一步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同时农业技术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他得到了众多后人的赞扬,对诸夏的历史有着长远的影响。

正在结算收益,您获得大量气运,您获得地阶道具:千里传讯符。】

【地阶道具:千里传讯符,传说中乃是神仙传讯手段,能够让远隔万里的人进行传讯联络,天涯海角如同咫尺。此道具可重复使用,道具使用后,会无视距离和你想要通讯的目标进行联络。道具无视距离越远,消耗气运点越多,持续时间越久,消耗气运点越多。】

千里传讯符?也算不错,可以让远在天边的族人进行快速联络,这个时代信息传递的速递很慢,就像是西域,每一次和中原联络都至少需要两三个月时间,若是一个来回,直接半年时间就过去了。大琉球和扶桑同样如此。

很多时候,事情发生的过于迅速,洛阳根本来不及反应。

有了这个千里传讯符,皇室和西域、岭南、扶桑的联系一下子就加强了,一旦有什么变化,皇室也能够在第一时间知晓。这样一件神器,直接将皇室的通讯水平提升到了真实历史的二十一世纪。

大乾元兴二十五年秋,王澈崩逝,其子王宜即位,次年改年号为建兴。

建兴二年夏,关东大旱,自青州过豫州,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

青州、兖州、豫州刺史不敢隐瞒,立刻上书朝廷,与此同时,三州各郡郡守也纷纷上书,一时间,无数奏章如同雪花一半向着洛阳上阳宫飞来。

“启奏陛下,兖州诸郡河水断流,土地龟裂,禾苗枯死,诸郡已有三十万饥民,州郡都已经开仓放粮,但去年兖州粮食歉收,常平仓为平抑粮价,去年已经低价售粮于百姓,现在粮食已经不足。”

“青州流民饿殍遍地,百姓啃食树皮草根,有流民聚啸山林,勋贵豪强紧首郡县,郡县之外,流民相争,胜者得食,败者死难。”

“豫州大旱,郡城遭遇攻击,臣坚守城池,杀攻城乱民千人,因担心流民成聚,遂率军驱散之,并勒令各郡勋贵豪强巨商出粮以赈济灾民。恳请朝廷拨付粮草,以赈济饥民。”

王宜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刚刚即位两年就遇到了这种事情。常平仓虽然各地都有,但是除了少数大城,其他常平仓储粮并不多。再加上去年雨水少,粮食歉收,赈济饥民已经不足了。

乾元殿中,王宜面沉如水,当即问道:“丞相、大司农何在?”

try{ggauto();} catch(ex){}

大乾朝廷,左右内丞相会轮值,其他时候会在前殿衙署办公。

“丞相到!”

“大司农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八零军婚,冷面老公天天藏离婚单
八零军婚,冷面老公天天藏离婚单
关于八零军婚,冷面老公天天藏离婚单:撩精美娇娘VS腹黑大狼狗系列顾恬恬是城里人,上辈子跟初恋跑了。宋译安在顾家养伤时,娶了她。可她嫁过来后,仍不忘初恋,后来竟然要逃跑。宋译安得知后去追她,在路上出了车祸,从此,年纪轻轻的他再也没站起来过。多年后,因战乱逃亡中枪的她,误打误撞的倒在了一个,坐在轮椅的男人脚边。素闻,他就是传说中的残疾战神——宋译安。重活一世,她不要初恋,也要自己老公。然而,这个男人,
青派小流年
四方飘摇
四方飘摇
关于四方飘摇:近卫李之罔沉睡百年,苏醒世间。前朝祥和安定,后日灾祸四起。神只降临,王朝毁灭,一切都将在绝望中死去,但一个人站了出来。
牧瘣
星穹铁道:双生同源
星穹铁道:双生同源
关于星穹铁道:双生同源:心血来潮想要尝试写写星铁同人文,第一次写小说,因为是练笔作可能写的不是特别好,叙事水平和文本还有待提高。————————++林穹意外穿越到星穹铁道的世界,正巧穿越到了银狼和卡芙卡获得星核正在选择星核载体的时间点。那枚星核被卡芙卡按进了的体内,而另一具本该消失的星核载体则被林穹占据。体内没有星核力量加持的林穹获得了系统。总之这是两位银河球棒侠在浩瀚银河中,拳打绝灭大君,脚踢丰
复燃的余烬
灵幻修仙录:超凡之境觅长生
灵幻修仙录:超凡之境觅长生
关于灵幻修仙录:超凡之境觅长生:这是一个神秘而广袤的修仙世界,名为灵幻大陆。大陆上灵气充沛,门派林立,修仙者们通过修炼功法、吸收灵气、炼制法宝等方式提升自己的修为,追求长生不老和超凡脱俗的境界。但修仙之路充满艰辛与危险,不仅要面对心魔的考验、资源的争夺,还要应对各种神秘的力量和邪恶势力的威胁。
一颗会飞的葱
大帝姽年
大帝姽年
关于大帝姽年:人都死了,变成鬼了都还不消停!呵呵!原来死了是这个样子!嗯?原来我还有前世?前世的我好像很厉害的样子!有点活不耐烦了?还是安排自己去死一回吧!
摘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