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ggauto();} catch(ex){}
有了充足的食物供应,原本还要靠骑兵们的暴力才能够维持的秩序。
民众们如今也能够自发地维持秩序。
士卒们很多时候,也就是当个见证。
在秦王给出的米和刀之下,没人再敢惹出大事。
这几天时间,朱樉也做了不少以工代赈的准备工作。
其中之一,就是给这些难民编号。
接受救济的,经过清点,一共有三万多人。
想要长期领粥的人,都被发放了一块写有编号的小布。
号布上由天干地支和数字组成。
还有一片布遮身的,就将号布直接当补丁缝在身上。
身为寸缕的,朱樉也就让人发了一身麻袋一样的衣服,然后再将号布缝上。
好在如今是六月,气温一天天热起来。
不然朱樉还要考虑过冬棉服的问题。
不过明初也正处在小冰期的末尾,关中如今白天也无酷热。
将灾民像士卒一样编练起来,自然是为以工代赈做准备。
郭兴汉已经带着大量的周边河流数据回来了。
虽然三天的时间,仅仅是在长安城附近百里跑了一遍。
但也探查出不少的消息。
“殿下,昔年秦国开凿战国渠,灌溉关中上百万亩良田,才有始皇帝,横扫六合八荒,定鼎天下的霸业。”
郭兴汉没有直说起如今关中的情况,而是谈起了历史。
也许是如今朱樉也受封为秦王的缘故,还谈起曾经的郑国渠。
“故元延佑元年之时,西台御史王琚也曾在关中开凿新渠,灌溉万亩良田。”
“不过到如今,这些曾经的良渠都已荒废不堪。”
“难以灌溉关中数百万亩的田地。”
“郑国渠原址,臣等前去看过,渠道已经被土石所掩埋,能见到的不过数百米。”
“实在是不堪使用,前朝所修渠道大多如此”
“想要再现关中百万亩良田,还需重新开凿数道水渠。”
无论是曾经秦国在关中修建的郑国渠,还是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元代的御史渠。
都是采用引泾灌溉的方式,引用泥沙量较大的泾水,采用大水漫灌。
不仅让关中平原得到大量的淤泥,改善原先土地肥力较弱的土壤。
同时得到了大量的水灌溉,提高粮食产量。
但是这种引泾灌溉的方式,同样会因为水渠内沙土堆积、河床抬升而在维持一段时间后荒废。
郑国渠便是仅仅维系了一百多年的时光,便已经难以运用。
除非朝廷数年便重新开挖一次水渠,将河床内堆积的泥沙挑出。
因此这些渠道在王朝鼎盛时期,还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
但当王朝走下坡路之时,便再也没人来关注这些水利工程。
同时,关中的百姓们也就只能够一次又一次在干旱之中挣扎。
“开凿渠道之事,势在必行。”
朱樉看向郭兴汉等人绘制的水利图,关中如今还能够维持水面宽度在十米以上的河流,不过二十条。
诸如浐水、灞水等,如今河面宽度也不足百米。
“当务之要是从何处开凿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