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考失意
冯梦龙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成长于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江苏苏州)葑门一带。他出身于一个理学世家,家族中有着深厚的学问传统。冯梦龙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酷爱学习经典文献,尤其是儒家经典。他勤奋好学,立志要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对于士子来说,科举是通往仕途的唯一正道。冯梦龙自幼便埋头苦读,希望能在科举中脱颖而出。在少年时期,他顺利地考取了秀才,这是科举道路上的第一步。然而,在之后的举人考试中,冯梦龙却屡遭挫折,未能如愿。
在明朝,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考取举人)、会试(考取进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地点在各省省城。冯梦龙参加乡试时,面对的是来自全省的众多竞争者,他们同样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才华出众的学子。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冯梦龙虽然学识渊博,却始终未能获得举人的资格。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诗词歌赋等,考察的是考生对经典的熟悉程度和文采。冯梦龙虽然勤奋好学,但在科举考试中却屡次失利。这可能是因为他的文章风格与当时考官的偏好有所出入,也可能是因为考题的变化或是考场上偶然的因素。无论原因如何,这样的失败无疑给冯梦龙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挫败感。
科考的屡次失败并没有让冯梦龙放弃追求学问的道路,反而促使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他逐渐意识到,除了科举之外,还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于是,他开始转而关注民间文化和文学创作,试图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见解。
二、着力编书
冯梦龙在科举屡试不中的背景下,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中。他利用与都市下层人民接触的机会,广泛搜集民歌、民谣、谜语、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作品,这些素材后来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冯梦龙开始活跃于文学创作领域。他与好友董遐周一同登吴山组织“诗社”,与诗社成员们共同探讨文学创作,其中还包括他的兄长冯梦桂。这段经历不仅加深了冯梦龙对文学的热爱,也为他日后的文学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前后,冯梦龙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传奇作品《双雄记》。这部作品共二卷三十六出,后来收录于《墨憨斋定本传奇》中。《双雄记》的成功为冯梦龙赢得了声誉,也标志着他正式步入文学创作的行列。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冯梦龙编辑的《童痴一弄·挂枝儿》刊行。这部作品是冯梦龙早期编辑的民歌集之一,反映了他对民间文化的浓厚兴趣。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冯梦龙参与了好友董遐周出版的《广博物志》的校订工作。该书由董遐周编纂,冯梦龙负责校订,为该书的质量做出了贡献。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冯梦龙与名妓侯慧卿分离后,编辑了《童痴二弄·山歌》。这部作品同样反映了他对民间音乐的热爱。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冯梦龙辑成《童痴三弄·笑府》。这是一部笑话集,展现了冯梦龙幽默风趣的一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