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森林里土壤一般会形成板结密闭的现象,在放把火烧过后,能有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能力。
try{ggauto();} catch(ex){}
当然,烧荒引发的空气污染、动物死伤离散,以及几处印第安部落营地焚毁,等等,都是“小问题”。
在发展的前提下,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牺牲的。
有鉴于林区仍有零星的火头,而且燃烧过的土壤温度较高,始兴堡并未安排人员立即开始平整收拾规划中的田地,而是集中了大部分人力,对此前的小砖窑进行了一番扩建。
初时,一切从简,这座小土窑不过是个过度应急产物,每次仅烧砖一千多块,产量低得发指。
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始兴堡将迎来一波大规模的基建活动,为了确保能拥有足够的建筑材料,对小土窑的扩建就势在必行。
诚然,以目前的生产条件和掌握的技术,建一座能产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砖块的大型自动化窑炉自是不可能。
但能建座一次性烧制八千到一万块砖的小型轮窑,那还是有一定的“技术储备”。
无非就是将小土窑的几道烧制工序拆开,分建几个炉窑,几个在焙烧,几个在预热,几个在冷却,最后几个慢慢出砖,形成流水线模式。
只要人力充沛,就可以做到源源不断地生产,砖块的产量将会提升十数倍不止。
至于以后要不要再建一座水泥窑,穿越众尚在考虑--其实准确地说,应该是众人拿不准水泥的制造工艺,尽管大家都知道,水泥的原材料不过是石灰石和粘土,经破碎、配料、磨细制成生料,然后喂入水泥窑中煅烧成熟料,再将熟料加适量石膏磨细而成,但是原料如何配比,如何煅烧,以及如何破碎和磨细,却是难倒了所有人。
平日里,谁闲着没事去记录水泥的生产工艺和原料配比数据?
况且,就凭始兴堡现有的条件和工具,就算获得了准确的工艺流程,但也没法正常生产出来。
总不至于,纯靠着人力,将一块块石灰石捣碎加工,然后再磨细成料,最后煅烧而出。
算了,没那多余的人手!
有了砖块,使用草泥灰也一样能建起一栋栋房子。
在后世,七八十年代,农村建房,不都是稻草加泥巴拌匀了,然后垒墙盖房子,不照样可以维持数十年,而且还较为坚固而耐用。
除了兴建砖块轮窑外,始兴堡还打算修一座造纸土作坊,以满足整个基地的用纸需求。
且不说要有记录书写文字的白纸,就是擦屁股的草纸也得有一点吧。
半年过去了,“破浪号”上携带的卫生纸早已消耗殆尽,使得所有人在如厕前,不得不准备几根树枝或者土块,以做“善后处理”,沦落到跟那些土著野人一般的境遇。
当然,“破浪号”以及那艘被俘获的西班牙大帆船“圣路易斯号”上还是有数十本书册和记录本,但这些东西却是极为重要的“文献”,万万不能当做擦屁股的手纸给祸害了。
而且,为了保证以后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能远远领先这个时代,舰长罗振辉和政委李显清还责令所有官兵在空闲时候,按照列举出来的各科类别,将每个人脑子里记所忆的诸多知识资料全部书写出来,以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导致大家会忘得一干二净。
基地的各项建设力度要加强,但知识和技术的储备(准备)也不能落下。
万丈高楼平地起,千斤粗绳细处折,一个崭新新世界的开拓,自是筚路蓝缕,异常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