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写到这里,是45万字左右,老实说因为强迫症,想写足一百章,后面确实水了点字数。
这是我第一部签约的作品,如我之前所言,写作已经有好几年,但一直都很扑街,一直扑街一直写,所以我这人也不是很在乎成绩,对我而言,有读者愿意看我的书才是最重要的,看到各位的评论,是比看到月票打赏更高兴的事情(虽然有些批评也会让我心肺骤停)。
老实说,在最初写大纲、设计人物的时候,其实没太指望这本书会签约,毕竟我身上有股抹不掉的文青病,就是努力压抑了,这本书还是缺乏网文味道,尤其前期缺乏剧情的起伏,吸引眼球的爽点,再加上一些不讨喜的设定,难免会劝退不少读者。
这方面我在努力的改正,尽可能让自己的文字更能为读者们阅读时带来愉快感,而不是诘屈聱牙、作弄玄虚的感觉。不过,有的设定出于一些无聊的坚持,或是因为要对小说结构大动干戈嫌太麻烦,我可能坚持己见,没有接受读者们的意见,在这里也给大家说声抱歉。
说回这本书,最开始灵感,其实来自于《大明王朝》这部剧。整个世界观的设定,我一直想体现的都是一个观念——就是阴阳协和。这个词也在文中反复提及,不仅是力量体系上,同时也是书中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和剧情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不希望书中出现一个完美无缺的存在,哪怕是金丹真君,也应该是有阴即有阳的,就像是太极一样,就像《大明王朝》中的大部分人物一样,都有其复杂性。
同时,任何事物的发展,也是阴阳平衡的,阴阳相生,却不会相离,就好像《大明王朝》中,清流扳倒了严党,但实际上政治该黑暗的还是黑暗,有的东西并不会发生改变。
因为这种写法,所以导致我用于塑造配角人物的笔墨总是太多,主角的戏份有时就不够突出了。我确实很喜欢群像戏,但要在群像的人物塑造和读者的接受度中寻找到平衡,可能我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在写书过程中,我也在有意识给主角增加戏份,一定程度的克制自己塑造配角的欲望,结果应该说是有利有弊,有的人物我自己觉得塑造得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也有的人物,还是不免因为剧情和笔墨,显得片面化了。
比如沈去傲这个人物,在原本的设计中其实还有很多戏份。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短视,为了个人利益挖家族的墙角,算是个传统的丑角反派。
不过其实在最开始的设计中,这个人物会更加聪明和复杂一些,会是一个有大局观念(在和沈求欢的互动中其实有点体现),但利益在眼前时就把这些给忘在脑后的短视人物,知道怎么做才是好的,但就是做不到,这是他身上的一个复杂性,但中后期基本砍没了,并且为了剧情和突出沈才思,直接送他领了盒饭。至于沈载方就更惨,基本没戏分,出场便是盒饭。
抛开这些戏份不算很多,人物形象也不是特别复杂的角色,作为一篇群像文,还是有好几个人物想在这里和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首先一位就是陈求法。这一卷的名字就是“求法”,有的读者应该看出来了,我是个比较喜欢玩双关的作者,求法这个卷名自然也是一语双关的。第一层意思,就是字面上的求法,是主君求道求法的路程,但隐含的另一个用意,就是陈求法这个人物的命运转变。
在第一卷中,人物曲线变化最大的不是主角,而是陈求法这个人物。作为第一章就出场的重要配角,陈求法在文中却没有多少的高光,他的角色定位主要在于主角的导师,作为引导主角成长的一个引路式角色。
但随着剧情发展,陈求法身上的转变越来越多,比如他一开始作为一个家族心非常重,很关心族人的长辈,慢慢对陈求方和陈君谋这些人失望,并在最后提点主角;比如他前期对释门表现出了相当的厌恶,最后却是被慧识渡化,皈依佛门。一系列的转变下,陈求方逐渐走向本卷最后一章的悲剧——求而不得。
这个设计,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刻意安排吧,求而不得,也可以算是这一卷的主题,很多人物在这一卷最后都是求而不得。陈求法是这样,沈去傲是这样,沈才思是这样,至于陈君谋、陆公繇等人物的求,由于本卷篇幅,还未揭晓,只能放到下一卷的内容中了。
而在这一卷中,唯一求得了的,就是沈道云。
这个人物出场不多,但我其实在他身上放了很多的设计,某种程度上来说,沈道云和陈道白是一对对比,两人性格上有很多对立之处,沈道云清高、陈道白随和,沈道云正直、陈道白狡猾,沈道云良善、陈道白阴沉,沈道云重义、陈道白重利……等等。但我又刻意安排了这两人很多的重合点,比如是道字辈,比如都是【三尺竹】的主人,包括他们的名字,组合起来都是白云。
所以这两个人物算是背道而驰的两个极端,沈道云一心求道并且坚守正道,而陈道白不意所求且应机豹变。沈道云代表的是一种极端理想主义者,而他的结局,也说明了这样的人在本书的世界观下是活不久的。只是虽然活不久,却对陈道白的观念造成了重大的冲击,有那么一点《大明王朝》中海瑞怼嘉靖的意味(当然本书离《大明王朝》差距还是很大)
try{ggauto();} catch(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