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最后沈道云的死让主角触动那么大,会使得许多读者不解,这里其实我是有意的参考了《白色巨塔》中双男主的宿命感,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功利主义者,二者目的相同,但道途不同,殊途同归,彼此影响,又彼此理解。我希望把沈道云的理想主义留下一点影子来,所以做了这样的安排。只是笔力所限,如果影响了各位的阅读体验,还请见谅。
再要提及的一个人物是沈才思,因为沈家在第一卷中基本是反派形象,被剧情压制,有的时候看起来显得滑稽小丑。但沈才思这个人物,我考虑的其实比陈君谋还要复杂,陈君谋的形象相对鲜明,只是他行事韬晦,所以对读者而言要一步步揭开面纱,而沈才思则是开篇明义的告诉了大家他是君子风范,可在后面的文字中,慢慢就能感觉出来,这个人物似乎也不是什么君子。
这一点应该在【焚山君】的问题上最为突出,涉及到紫府道途问题时,沈才思这位“君子”彻底暴露了本性,他还是重利的,相比于自己的利,义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或者说,他心里也有正道,也有义,但最终还是压不过他的利欲,比起沈道云,他对正道的坚持还是差了许多。
在这里,其实就涉及了《资治通鉴》里的一个观点,“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所谓的君子,是行为更重要还是内心更重要?沈才思这样的人物到底能不能算君子?
另一方面,也是我在前文提及过的,沈才思的道基【风燎原】,是取了风火家人卦的寓意。但在本书中,沈才思一系列为了家族的行为,却是不断让沈家处境越来越坏,而且沈家陨落的四个筑基,每个人的死都或多或少有沈家自己人下手,也算是一种讽刺吧。
如果说沈道云和陈道白是一对对比,那么沈才思和陈君谋就是一对对比。
陈君谋的原型,通过本卷的几段戏文可以看出来,有比较明显的“赵氏孤儿”和“伍子胥”的影子,复仇感相当强烈。不过更深层次的,陈君谋还参考了一下《大明王朝》中的嘉靖皇帝,喜好玩弄权术、制衡下属,总的而言,陈君谋其实是个糟糕的上司,最后陈求法也是因为对陈君谋彻底失望,而选择了出走。
这样一个上司,显然也会在之后和主角产生矛盾,其实在本卷中已经有所铺垫了。主角一直对陈君谋抱有畏惧和警惕的情绪,就是这种关系的体现。
可以说,陈君谋身上几乎没有温情的体现,除了少数对儿时场景的追忆外,第一卷中陈君谋的形象十分单一。但这样一个重要的、戏份充足的人物,肯定不会是一个脸谱化的形象,在之后他的人物曲线会慢慢完善。
除了以上几个重要人物外,其实第一卷中还有两个人物是我浓墨重彩进行描写的,就是陈之陈洪父子。
陈之的名字其实就寓意了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求字辈的“陈求之”。陈之陈洪父子的贪,其实就是求字在这两个重笔描写的普通人身上的表现。
虽然是修仙文,但我认为对普通人的描写也应该是不容或缺的,仅仅是修士的各显神通,一篇小说未免太过乏味,也缺乏深度。我一直觉得,好的小说,【人物】才是核心,诸如设定、语言和套路这些东西,只是锦上添花,却支撑不起一整部小说的脊梁。
陈之陈洪,是普通人和修士的对比,如果刨除能力上的不同,很容易发现,他们同沈去傲没有多大差别。人性是共通的,琢磨和咀嚼人物,我觉得是读小说最有意思的地方。
在描写陈之陈洪父子时,我参考引用了不少自己的家乡习俗和方言,所以写这两个人物是最顺手,也最有亲切感的。只是我个人的方言说得并不顺溜,有的俚语也很难转化为书面语,难免有词不达意的地方,还请各位见谅。
总的来说,和一些读者说的一样,这本书其实不太像修仙文,对于修炼的部分描写较少,反而把很多其他的东西加入其中。我不想写一个很套路化的东西,一种已经有了成熟模板的文章,是没法触动人的,我还是尽可能地希望能写出自己的特色来,所以我不太愿意把自己的小说归类到哪一流派中,写法或许不够讨喜,但这是我自己的写作风格。
至于下一卷,就像我在上一章说的,主角将渡过成长期,逐渐走向成熟期,同时,另外一位浓墨重彩描写的人物也会在下一卷中迎来人物弧线的终点。下一卷的卷名叫做《论道》,和第一卷一样,也是暗示了整一卷的线索。
最后,还是得感谢各位支持我的读者朋友,很多人给予的支持让我着实感动,作为一个多年扑街作者,有这么多人愿意认真看我的书,发表评论,讨论剧情,这就是我最大的满足感了。因为担心剧透,所以有的时候我尽量克制自己的回复欲望,各位的问题不敢在评论中回答,但其实所有的评论我都有在看。尤其课代表同学,解读得相当到位,我真的很想回复,但又怕揭晓了谜底会没有悬疑感,只能按捺。
就说到这里吧,稍后就把下一章送上(本来说请假的,结果发现自己的积分换不了请假卷,只能继续压榨存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