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是药三分毒,这是对普通药来说的。药性温和,见效慢。遇到重病就不起作用。前人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摸索出各种的方法来治疗相应的病症。
人体有恶疾,无法排出。这就需要动用医的手段。一是驱,如人藏内和肌理寄生虫害,通过服用药物,达到驱除的效果。二是除,针对有恶疮,病变的肌理,无法排出毒性,就要用到割除的方法。三是融,针对无法除去,比如人体的要害部位,不能割除,这就是用到融的方法,以毒攻毒,消融掉毒性,以达到保护肌理的目的。四是引,其实这是针灸的手段,用专用的孔针把毒性吸出来。
古人之法千变万化,令人匪夷所思,想不通,却又见效神速。神秘深奥不足以形容中医的成果。所以,让你们收集一些药方,也是有理由的。再聪明的人又能摸索出几个方子。可是又不能死守着药方,不知变通的是庸医。以病人的实际来判定,用药的多少。其中的分量,拿捏不准就不能行医。
我早年行医,只背着个药箱,几套银针,几本医书。除施针外,只写方子,从不配药。所医的病人只限几类,其它的不治,也没本事治。所以后来我就放弃了医学,也不让你妈行医。
想要学药方配种,可以到吴庄,跟吴老头学学,如有兴趣最好,不想动手就算了。炼制药丸太费心劳神。所以现在都是开个药方,病人拿回家自己熬汤药。药师炼制药丸,从选药材,加水熬,其中的火候掌控,容不得半点差错,否则就会减小药性。熬好后,分制成腊丸。半天的功夫制不了几个。
再如研磨一些药粉,调制药膏,密封保存,费心劳神。
理论上说,万物都可入药。所以调制的时候还要保护好自身,不小心沾上毒性强的药粉,会把自己弄残了。
传闻中,把自己毒死的医师,也是比比皆是啊。不可不小心。
外公不停的讲着,叶宇陈艳两人认真的听着。身边放着一堆的古药书籍。全是介绍药材药性药理,以及药方的书籍。
“识图,还要识实物。有些药材似是而非,形相似而性相反,一定要分清楚。你们先把这些记住,明天我带你们去吴庄,求吴老给你们讲讲配药的方法,最好能看看他的实际配制才好呢。”
外公说完,留下两人在书房里,自顾地走了。
离年节没几天了,两人不想再耽误时间,年二十六,再次来到外公家。
这么多医书,一本本看完记住,换作正常人怕是三年五载的也看不完学不会。
叶宇进入到梦幻空间,神魂离体。陈艳则在一秒一页的翻着书籍。每翻完一本,陈艳也进入到梦幻空间,听叶宇背出,反复的记忆,直到完全背出为止。然后两人再共同的商讨,直到完全的把一本书的内容弄个通透。再学习下一本。就这样的进度,几十本医书,一直到半夜时分,才算勉强学了第一遍。
“这几个古方,实在是无法推演出原因。先这样记着吧,回头找人问问。”
“古药书不算少了,收集的药方也有很多。学习的时候要不要全背出来呢?”
“不用,看一剂药方,要明了药方的要领,它是治什么病症的。用了哪些药材,这些药材都是什么作用?了解这些,才算真正的学到它的精髓。至于用量的多少,药材的增减就要由药师自由调控。”
“高明的药方,只提供个大概的量,比如说用量一两,半斤,这些都不是确定的。还有一些药方更是不明确,一瓶,一把,少许。不能自己掌握就无法配药。”
下午,两人来到吴庄,说出请教制药的问题。吴老没有拒绝,当场制作,让两人观看。
“下面我们就来熬制一剂药汤。然后制作成药丸。”
吴老和蔼地说着,手上不停。在药柜中选取药材,一边拿一边介绍每一味药的药性,“这些常用的药材要做到熟记于心,不能有一点的差错。”
不用小秤称量,吴老用手捏就能掌控它的量。选好后,放到盆里,加入清水,搅动一会,倒在纱网上。“第一步,洗药。不宜用温热水,免得失了药性。”
净水过后,倒入药锅里,加水,点火。“第二步就是煎药。加水要适量,煎出药性,又不能烧太长时间,否则会有残渣,药汤中杂质增多。”
半小时后,把煎出的药汤沥出,“时机的把握不是太严格,闻出药味就好。”
接下来,再把药汤倒进锅里,继续点火。“第三步就是熬了。不要随便离开,要时刻看着,火不宜太旺。等药汤粘稠一些就行了。主要是让药汤熬去些水分。”
“第四步就是碎药了。选这剂药的主药材,粉碎成药末。”说着,取出一些药材,放入粉碎盒里,打开电源,很快便打成粉沫。“现在方便一些,以前还要炒干,轧碎,麻烦着呢。”
“第五步就是炼蜜。一比一左右吧。小火加热。”
“第六步,混合。”说着,把熬好的蜜加入药粉中,然后再倒入熬得粘稠的药汤。不停的搅拌。
药剂浓稠如糖膏,黑亮如墨。
“最后就是分丸了。大小随意。一个个制作太费事,用筛子省事多了。”
说着,把药膏倒在筛子上,用木铲压着,药膏从孔眼中落下,掉在水盆里。筛子上粘的药膏清理干净,用手捏成小丸。
“用清水冷却一会,等它们散去热气,不沾手就可以啦。”
然后再把形状不一的药丸倒在筛子上,一番抖动。慢慢的,它们变成圆形。有些虽然不太规则也不碍事。
“凉一会,把表面的水份晾干。装入瓶中,就可以用了。以前为了长期保存,还要封蜡皮。现在不用了。”
“这么麻烦,手工制作不太划算啊。”叶宇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