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ggauto();} catch(ex){}
刚好熊猫科技处在挨了当头一棒,还在自我怀疑的迷茫中,遇到个识货的,屁颠屁颠就上赶着交底了。
有了这么一番意外,金尚了解到国内居然有一家具备完整技术,可以生产弹性燃料和双燃料动力汽车的成熟大厂。
所谓弹性燃料车,其实就是经过特殊改造,可以烧汽油,也可以烧乙醇燃料,不止是e10,甚至是e85,e100纯酒精都能用,而双燃料车,大致分为压缩天然气加柴油和液化石油气加汽油混合燃料提供动力的汽车。
看到具体资料的瞬间,金尚就知道这玩意在国内私家车市场,绝对没有前途。
造价高一大截,补充燃料不方便,维修售后服务不一定便捷,替换零部件通用性不强,保养更加麻烦,对新手司机极不友好。
至于你要说优点,高速公路,省道,环城高架减免通行费,城市公共停车场不收停车费,交易契税返还什么的,私家车主谁跟你计较这个?
硬要说开一二十年比开纯汽油车柴油车要划算,那些好处也太远了,不如实实在在的价格优势和使用便捷来的直观。
也只有对公批量采购可能有点前途,集中调拨,集中保养,专业的司机团队,高效的维修改装技术力量,当数量起来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好处,积少成多,也很夸张了。
光省下停车费和市际关卡收费站绿色通道这些,已经很划算了。
可问题是,除了几个大城市的出租车,谁有这么大需求,有这么大的动力采购熊猫节能减排车?
说句不客气的话,各地有各地的本土大厂,华中地区有莲花,长三角有扬子江,珠三角,西北,华北和东北,都有需要照顾的本地车企,谁会千里迢迢来渝州订购价格高一大截的熊猫汽车?
说一千道一万,你这个新车型,还没经过市场检验呢,也就在川渝地区几个城市跑一跑,证明不了什么,也吃不饱。
扛了这么久,熊猫汽车和本地主管部门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北船机电和背后的实控人冒出水面,开出了大额订单意向后,马经理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好好招待从京城来的大客户。
搁在过去,管你是哪里来的过江龙,合作不合作什么的,看大爷心情。
目前用在内河运输船上的节能减排发动机似乎还行,从“金手指”的反馈来看,熊猫科技这家公司还是有两把刷子的,生产的汽车质量也还过得去,贵是贵了点,物有所值。
在当地向导的陪同下,游山玩水了两天后,金尚在马经理的带领下,参观了熊猫科技的研发部门和生产线车间。
能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成为雄霸一方的大汽车厂,不得不说,熊猫科技的水平,确实很不错,工厂自动化程度极高,以当下的标准来衡量,效率比大部分国内厂家都要高很多。
设计研发部门,已经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手工尺规作图,电脑辅助设计在方方面面都有应用,比北船机电看起来还要现代化。
尤其是在车机调试,电子元器件,传感器以及小批量应用的芯片技术上,居然出乎意料的高明。
『原来川渝地区的电子工业水准这么高,看着比华中,华北和胶东半岛还要厉害许多!』
没有想到在这个西部内陆省份,居然还有如此成体系的集成电路,微电子,通讯工程和半导体制造实力。
能在国内强手如云的经济大省中占据一席之地,肯定有自己的特长,也有诸多优势产业。
在确认没有问题后,金尚代表今夕文化和熊猫科技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并下达了首批三千台节能减排汽车订单,总价值超十个亿,预付五千万定金,待汽车交付后,半年后陆续结清尾款。
在当地监管主管的见证下,双方交换签字协议,合影,并在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
当天晚上,渝州当地和京城卫视报道了。
这一首期订单就达到十位数,在合作周期内,总交易额可能有数百亿的超级订单,在当前还是相当震撼的。
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新闻也用三十五秒钟介绍了这个十分重大的商业合作计划,并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以及新能源,节能减排政策进行重申。
还没有竣工的风光一体电厂和部分运营的数据中心,都捞到了几个镜头。
选取角度合适,调整滤镜,在电视上看着,还挺震撼的。
实际情况肯定不会那么夸张,第一批运输车,会补充到各地仓储物流和线下配送,供应链渠道中,各个子公司孙公司以及用车部门也会分一点。
至于有没有后续,要先看车子是不是如宣传中的那么好用,过两年熊猫汽车还在不在,有没有执行后续合作协议的能力,都是个未知数。
就是眼前这个十个亿的订单,也就先期五千万是实打实的,付款是在半年后,而且不是一次付清,先压一压账期,用商票顶一顶,实际付款,已经很靠后了,用不着立刻掏钱。
熊猫科技也不怕金尚不认账,今夕文化本身家大业大,现金流充裕,营利能力强,旗下有两家上市公司,市值比自家还要高很多,违约赖账风险极低,所以也十分愿意用账期拖延的代价,快速交付汽车,腾出库容。
再不将车子卖出去,一个如日中天的实业集团,就要被拖死了。
稍后的庆祝晚宴上,马经理和其他本地陪同人员,借着酒意说了很多,明里暗里在邀请金尚出资入股,帮熊猫科技度过难关。
这几天,马经理和尚在海外的上司同僚频繁沟通,传回来的消息,都不怎么好。
花了不少人力物力,想要促成大单采购,成果寥寥,看来国外一时半会是指望不上了,国内好不容有点起色,今夕文化这个大客户一定要抓紧了,后续合作也要尽量推动。
这年头,能够拿出十个亿采购生产用车的大企业,真的不多,每一个都是入驻地的香饽饽,看得死死的,外面的人压根勾搭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