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午饭后,赵歇又开始投入到工作当中,他先是让吏部挑选一批精通文笔之洒派到报社,这些人将会由他来指导,指导他们如何编写新闻稿,如何才能通过报纸最大限度发挥宣传作用。
他又再指示工部,开设专门的印刷作坊,负责印刷朝廷的书籍和报纸。
数日后,兵部郎中邹棠回到襄国,还带有三百匹育种马,将之交给襄国东北面的养马场。
邹棠向赵歇详细汇报养马场情况,在新建和扩建的养马场中,各项工作还算顺利。
襄国城内某地,这里被开辟为炼钢区。
士兵在这里严密把守,炼钢区工作人员,每进出有相关手续,无关人员根本无法靠近。
赵国的铁矿大多是在太行山开采,在矿场附近就有加工区,铁矿开采后在当地冶炼成生铁,再运送到各个兵器作坊使用。
自从薛丁来了之后,为了研究和试验新技术,考虑到技术保密的性质,赵歇在城内开设专门的炼钢区,将生铁运送到这里进一步加工提炼。
三月上旬这,赵歇来到炼钢区,要详细考察这里的情况。这里属于技术部直辖,这几都潜心研究连弩技术的黄庭靖,抽时间陪同赵王考察。
在此之前,黄庭靖已向赵王报告,在薛丁的指导下,炼铁工匠们反复试验,从铁矿中提炼出来的铁,质量逐渐提高。
得知赵王前来,薛丁出来大门迎接,然后带着进入。
这里分为好几个区域,有炼铁区、仓库区、档案区、住宿区、食堂等。工匠们的工作、生活都在这里,没有特殊的事情不得外出,特别是炼铁区的人,短期内禁止外出,防止技术外泄。
在仓库区,这里有多间屋子,生铁、生铁提炼后的熟铁或钢、炼铁材料等等,分开存放着。
来到档案区,这里的纸质资料,记录着炼钢区运作情况。包括生铁运入记录、试验过程、加工提炼情况等等。
“大王,这是臣所写的试验记录!”
薛丁取来一个本子,呈给赵歇。
赵歇打开一看,里面对试验情况有详细记载,亦是薛丁任职后的每工作记录。主要记载的内容,是薛丁根据赵王提供的炒钢技术,指导工匠们进行试验,包括具体工艺流程细节、提炼出来的钢铁质量情况,会及时总结有进步之处,以及作业中碰到的问题。
薛丁道:“昊上帝指点给大王的炼铁技术真是妙,臣根据此方法,炼出来的铁越来越好,不过,尚未达到大王所要求的标准。”
这个薛丁也真是的,老是将昊上帝挂在嘴边,将发明新技术归功于神仙。赵歇也不计较这个,只要薛丁有真材实料,只要他能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
在古代,同样有检验铁器、兵器质量的方法,在此之前,赵歇跟薛丁有过深入交谈,确定好炒钢技术提炼出来的钢铁,必须能一定质量水平后,才能以此质量为标准大规模提炼,再交付给兵器作坊进行标准化、系统化打造兵器。
接着,赵歇再来到炼铁区。
屋子里,温度明显比外面高出不少。
走近熔铁炉,温度进一步升高,工匠们皆是穿着薄薄的裋褐作业。
所谓“炒钢”,是因在冶炼过程中要不断地搅拌好像炒菜一样而得名,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状态,在熔池中加以搅拌,借助空气中的氧把生铁所含的碳氧化掉,把含碳量降低到钢和熟铁的成分范围,从而成为钢或熟铁。
根据赵歇要求,这里采用煤炭作为燃料,比木炭炼铁更容易地得到理想的高温。
不过,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炒炼生铁时控制含碳量十分困难,提炼出来的产品主要是熟铁和近乎熟铁的低碳钢。即便如此,在这楚汉时空里,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以熟铁和近乎熟铁的低碳钢作为制造武器和生产工具的材料,已能确保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工匠们作业分工明确,有人负责煤炭加热,有人负责鼓风,有人负责搅拌熔池中的生铁等等。
只观察了一阵,赵歇、黄庭靖等人便浑身冒汗,赵歇脱去了一层衣衫。
赵歇向薛丁问道:“到本月底,可否提炼出合格的钢铁?”
他希望在跟汉军大战时,能够装备一批质量更好的兵器、护具。
薛丁答道:“大王,此前从未有这种炼铁之法,工匠们从生疏到熟练需要些时日,切不可拔苗助长。臣敢断言,在本月内肯定无法做到,最少还需两三个月。”
他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回答的。
听着薛丁如此回答,黄庭靖又再皱了皱眉头,这答话的方式不对,虽然理是这个理,但回答得过于生硬,让人听起来不舒服。
听着薛丁的话,赵歇一阵失望,不过想想,是自己太过心急了,迫切希望各种新技术能尽快投入使用。着急也没用,技术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即使赵歇能够提供相关的技术理论知识,但从投入试验到成功制造出合格产品,这需要一个过程。
这是在拥有像薛丁这类精通冶炼技术的才饶情况下,如果还是原有的技术人员,所耗费的时间会更多。
当这边能提炼出符合要求的钢铁后,分别运往铁器坊和兵工厂。
在官营的铁器坊,铁匠们会用熟铁打造新式生产工具,包括新设计出来的曲辕犁。对于新式农具,赵歇计划免费发放给每家农户,以提高耕作效率。
在兵工厂那边,会采用百炼钢技术制造兵器。
百炼钢原料既非生铁,亦非熟铁,而是一种含碳稍高的炒钢,是对一般炒钢的进一步加工、锻打,反复加热叠打形变,重复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称之为百炼钢。这技术主要用于制造高质量的兵器,制出来的刀剑非常锋利。
百炼钢技术同样有技术缺陷,那就是制作起来比较费时费工,要利用这种技术大规模打造兵器,需要有大量的熟练工匠,成本高昂。
考察完之后,赵歇走出炼铁区,再向黄庭靖道:“连弩研究得如何?”
黄庭靖回答道:“禀我王,已有所进展,本月中应当能制作出符合要求的连弩。”
赵歇稍微宽心,虽然赶不及制造出质量更好的金属兵器,但起码在弓弩方面已有所突破,况且还有司南来辨认方向,确保了对汉军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出来大门,赵歇坐上马车离去。
两个臣子目送着大王离去,黄庭靖向薛丁指出刚才回答得不妥之处。
薛丁非常不服气,道:“钜子,我向大王如实回答,有何不妥?”
try{ggauto();} catch(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