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之日将近,小弟日夜日夜难安。还望嫂嫂修书一封,解了兄弟的烦忧。”
说了来意,贾瑛再次执礼。
李纨想了想,遂展颜;“那司徒祭酒,曾是家父昔日同僚。嫂子未出阁时,在家中也打过照面,算是认识。
兼之又是瑛兄弟事关会试前途之事,公公嘱咐,嫂子没有不帮的道理。”
“那小弟在此谢过嫂子了…!”
贾瑛大喜,忙起身道谢。
不料,李纨却直盯盯看着贾瑛,没有答话。
贾瑛抬头,因他是站着,居高临下,对方素衣衣领内一抹红色刹那间钻入眼帘,瞳孔不禁一缩。
李纨没发现异常,见他起身,点点头,方才喝了口茶,话锋一转;“叔叔的事情,嫂子应下。不过,嫂子却也有一事欲请瑛兄弟帮忙。”
说到此处,李纨用她那对清澈的眸子,看着贾瑛的眼睛,朱唇轻吐;“不知瑛兄弟,意下如何?”
贾瑛满脑子都是对方衣领那抹红色,此时和对方美眸对视,心脏不觉快了几分。
不由舔了舔微干的嘴唇,下意识问道;“嫂嫂何事?小弟......”
李纨和贾瑛对视,发现对方目光总是有意无意往下扫,眼底疑惑。低头一看,一个激灵,一抹红晕上了耳根。
赶忙紧了紧衣领,方见对方变得正常。
……
一炷香后,贾瑛拜别李纨,李纨相送二门,约定三日后再来。
拿着李纨的亲笔信,前往国子监的路上,马车内的贾瑛,脑海中不时浮现小寡妇衣领跑出的那抹红色,以及门口那株茂盛的杏树。
“红杏出墙”四个大字,不时浮现。
“莫非......”贾瑛口中轻呢喃一句。
国子监在神京中心地段,是除宫内皇家书院外,名义上大周最高学府。
国子监历史悠久,历朝历代,中原政权都会设立此机构,尊崇文教教化,培养接班人,收留留学生。
两汉时的“太学”,魏晋的“国子学”便是其前身。最初,是隋炀帝,将其改名为“国子监”。
后,唐宋元,大周,均以常设。
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除外】,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名,祭酒一名,司业,监承,典簿各一名,各科博士人数数名不等。
凡是入在国子监读书的士子称为“监生”。大周初建国子监,规定名额一百,择优录取。后,陆续增添。
监生分四种;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资曰例监。除举监外,其余监生可不经县试,直接参加原籍乡试。
然,近年来,捐监泛滥,遂监生地位降低,为人贱视。
进入国子监,贾瑛携李纨书信,成功见到了国子监祭酒司徒应森。
对方果与李纨父故旧,又闻贾瑛是江南道乡试解元,遂同意其在国子监誊抄考卷。但是,原件不能带走。
贾瑛欣然应允,谢过!
次日,贾瑛一早便直奔国子监而去,乞巧节,贾母在园中点了一场大戏,派人来请。
来人却被告知,贾瑛一大早便到国子监誊录考卷,遂回到园子向贾母禀报。
此间,元春尚未封妃,大观园还未建,荣国府的花韵并不大。也就几十亩,中间有个水塘,栽着朵朵荷花。
因是过节,荣宁二府的主子女眷,都受到贾母邀请,齐聚于此。
众人正祝酒对诗,打牌嬉闹,忽有丫头回来,奔至贾母处。
于其耳侧告知贾瑛出去的消息后,贾母微微颌首。
王熙凤一向不离贾母左右,时常左右服侍!今日这场宴会的搭建,亦是经她之手。
她离的很近,闻听贾瑛一大早出去的消息,便惊乍叫道;“老天爷!天不亮便去国子监抄书,咱家这位文曲星可真够上进的。”
王熙凤声音不小且尖利,瞬间把水榭内的众人目光都吸引过来。
今日,除去荣宁二府的一众女眷外,还有一名府外的女客。
此女客,比黛玉稍大,身着男装,面若美玉,倜傥风流。
名唤湘云,本家姓史,乃是贾母的嫡亲侄孙女。
湘云虽是侯府的大小姐,但其襁褓失孤,父母双亡,故打小便寄居在寄居叔叔家。史家生活拮据,贾母心疼这个内侄女,便从小把其接到身边抚养。
虽年幼失孤,寄人篱下,湘云却并不孤僻,反而生性豁达,性格开朗,很得贾母喜爱。
因来府中较早,与众人相熟,湘云说话并不拘谨。
闻听,王熙凤咋呼,便丢下手中的叶子牌,直奔王熙凤身边,睁着两双大眼睛,歪头问道;
“二嫂子在说什么?什么文曲星,天不亮到国子监抄书的?难不成,我那琏二哥幡然悔悟,准备读书上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