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效果如何是一方面,行动还是要试一试的。
想到这里,他立刻吩咐刚刚的内侍,宣诏心腹重臣入宫。
-
李贽看着天边的“神迹”,听着讲述,大笑出声。
当年奴隶大量存在的时候,奴隶被视作是“会说话的工具”;现如今,奴隶不再是主要群体,换成了布衣百姓,上面之人看他们,难道不同样是当做“会说话的工具”?
哈!
至于最上层、高高在上与民间几乎全无接触的存在,对他们而言,百姓们或许都不是什么“会说话的工具”,而只是一串串字符而已。
可不论上面再怎么不把百姓当人看待,百姓们有多么温顺忍耐,他们到底也还是一个个人。
是人啊!
【与奴隶起义并没有引动天下不同,农民起义初一爆发,便震动四方,影响巨大。】
【而作为整个背景板的,就是第一个一统王朝,秦朝。】
刘秀点头,可不是影响巨大,那是直接点燃了秦朝覆灭的大火。
而之后的农民起义,小规模的也罢,一旦酝酿出大规模来,同样能够震动整个天地。
就像是他当初起兵时的环境一样。
想到这里,一直困扰他的心病再度在脑中翻涌。
当初王莽改制不过短短时日便被推翻,大汉重新立于世间,可到底与高皇帝他们那时候的大汉不同了——全国各地大小势力盘踞勾连,饶他刘秀是自己起兵打江山的皇帝,都不能真的料理干净。
可是,若是放任这些大大小小的势力存在下去,等到中央权力衰弱、无力辖制之时,他们能干出什么事情?!
对中央不敬,对民众搜刮,都是顺理成章。
前者可以不提,可是后者……人祸太过,若加以天灾,他重振的大汉难道不会如秦一般,在农民起义的烽火中沦陷?
-
面对神情不明的皇帝,秦朝的大臣们不好出言,只能各自在心中揣摩。
奴隶起义没有引动天下,这是事实,最多不过是向卫国那样迫使国君出逃,但也没有影响卫国的大臣宗亲们扶持新的国君,更没有对出逃的国君造成进一步的影响。
再有影响广泛的,就是那个盗跖——展雄领导的反叛了,一群奴隶转战多地,确实带来了不算小的麻烦。
而大秦一统天下之后,居然出现了震动天下的农民起义?
大臣们交换了一个眼神,说实话,他们真的一点也不想将这种叛逆行为称为是什么起义,这分明就是大罪!
震动天下,能怎么震动?让大秦的皇帝也出逃?
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毕竟彼时出逃的不过是许多个诸侯国之一的卫国国君,现在大秦统一天下后,就是独一无二的皇帝了。
亦或者在大秦强大的军队存在的情况下,行反叛之事的农民们还像是盗跖一样转战多地,成功活跃了一段时间?
【不过,在具体讲述着名的农民起义的案例之前,我们还是要先明确一下农民起义的意义。】
在说到这句话的时候,声音没有再用原本的语调,而是陡然间变得肃穆庄重起来。
这样的转变,让一众原本对此心有愤愤,又觉得农民起义无甚意义的皇帝官员士绅们也不由自主地严肃了一些。
另一部分原本就对此警惕万分、忧心忡忡的皇帝官员们,则更是深吸一口气,觉得自己可能将会听到一个最不想听的、糟糕透顶的答案。
而在城中挑担、行走、做工,在田中耕种、拔草,乃至在家中纺纱织布的男男女女,都不免凝聚了几分心神。
他们如果真的造反,不,起义……有什么意义?除了那什么“义”之外?
反正官府也没有抓他们,反正官府之前就证明了这个东西不论如何都能看到听到,那他们就……听听?
【管理员曾梳理过华夏的农民起义历史,并明确表示,在整个华夏的封建历史中,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只有农民发动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起义后,统治阶级才会意识到有些事情不能做,有些事情必须做,才懂得收敛,才能推动一二社会的进步。】
【因而,管理员总结道,造反有理。几千年来,压迫有理,剥削有理,造反无理,但这是错误的。】
【正如管理员所说,我们回看每一次农民起义,没有一次不是想要好好活下去,不是想要求一个自己应得的公平,求一个“人”应有的东西,怎么能说是无理呢?】
这段话一出,天下各处情态各异。
虽然农民百姓们还是不敢相信有人居然会认为“造反有理”,也依旧不敢讨论什么造反不造反,更不觉得自己的朝廷会认下这种话语,可是这番话还是击中了他们的内心深处。
——咱们也不懂什么社会进步历史发展,但是,如果真的造反了,那肯定是为了求一条活路啊!
盼着好好活下去,盼着朝廷的赋税能够轻一点,盼着当地的官员老爷能够是个好官、至少不是恶官,盼着当地的小吏们不要为难自家……
这如果还不是占理,什么才算理?
而对于前面那几句,也有人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换成了能够听懂的话。
一个满面皱纹、同样正在田中耕种的妇人灵光一现,道:“就像是之前那次,咱们把张家村的人打了一遍,他们原来还想抢咱们村的东西,打了一遍后知道咱们村不是他们能惹得起的,才不敢再来。”
这话虽然直白粗陋,但是仔细一听还很有道理。
就像是这件事,他们村展现出了不好惹,那群人才不敢再打什么歪主意。而日常生活中,这种事情也并不少见,村里面素来就是不好惹的才能过得更好一些。
那,这造反也是这种道理吗?
他们造反了,不好惹了,官老爷和朝廷才会对他们好一点?
能这么算吗?
他们并不识字,更不清楚什么历史,自然不知道那些农民起义带来了什么影响
又有一青壮顺着这个思路想了想,找到一个例子,虽然也不是什么好例子:“南边有一群山匪,”至于是南边哪里,他也不知道,这消息还是七拐八拐传过来的,“官府派兵打了好几次也没什么结果,据说那群山匪日子过得还可以,”虽然不是什么稳当生活,但是也没有乱七八糟各种税赋,“现在好像官府都不打算继续打了。”
这不就是默认这群山匪的存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