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
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强劲的海上机动编队。
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
着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明朝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中国明朝海军匹敌。”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首先,人数多,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人以上。
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
其次,船队编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
舟师就是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郑和船队,在数量规模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在吨位体积上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在装备上更是世界一流的,在航海技术、通讯指挥和人员编制等多个方面都是世界领先的。
所以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称郑和船队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这样的美誉,也只有郑和船队当之无愧。
郑和船队完整地展示了明帝国的实力,当时南洋、西洋诸国看到它的身影,无不显示出对明帝国富裕、强大的向往。
.......
元末的巢湖水师是大明水师的前身。
在巢湖姥山岛的渡口边,一圈乱石突出水面,如果不留心,游客们很难注意到这是一处有着600多年的历史古迹,是元朝末年叱咤风云的巢湖水师的见证物。
巢湖似乎历来就是出水师的地方,八百里的浩瀚水面为水师的兴起提供了天然条件。
可以这样说,明朝的巢湖水师兴起于乱世之中。元朝末年,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元朝统治大厦将倾。
身居一个大动乱时代,巢湖人俞廷玉父子并廖永安弟兄,为保护乡里聚兵巢湖,在姥山岛修船塘,训练水师。
这支最初只为保卫家园的水军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群雄瞩目的水上劲旅。
当时,最有实力的除了元军之外,还有陈友谅、张士诚等人领导的起义大军,参加红巾军的朱元璋是后起之秀,崛起于江淮之间。
几支力量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展开了拉锯战,谁能最后胜出,巢湖水师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俞氏父子、廖家兄弟是归附元朝还是倒向义军,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数百年的历史。
1355年,这一年是朱元璋命运的拐点。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病死,朱元璋统领义军。
大军驻扎和县,朱元璋决定渡江谋取南京,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而攻取南京必经采石,欲渡长江,却困于水师舟船不济。
朱元璋起义以后,它主要的部队是陆军和马军,水师几乎没有。
没有水师,如何挥师南下。正在朱元璋焦灼不安之际,俞氏父子和廖永安、廖永忠兄弟致书朱元璋,俞通海三次到和县,表示归附的诚意。
可以想像朱元璋听到之后的狂喜,立即讲“天助我也”,发出这样的感叹,并且亲自带着几个大将到巢湖(据说是姥山),跟巢湖水师的领袖们进行会商,就是两个部队会和,合作组成一个联军。
自俞氏父子廖氏兄弟归附之后,朱元璋实力大增,一夜之间拥有一千多艘大小战舰。
元军听说巢湖水师和朱元璋合作,胆战心惊,立即派出部队,但被打得大败而逃,一直追到长江里面去了,在那里发生了一次决战,巢湖水师一举取胜,所以元军残败的水师部队退回芜湖,这样朱元璋的部队坐着巢湖水师的战船浩浩荡荡进发采石。
随后,俞通海率部攻克采石矶,向南京进发,很快拿下南京,朱元璋改南京为应天府。
但是,他面临两大敌人,东边的张士诚和西边的陈友谅,一个在太湖,一个在鄱阳湖。
巢湖水师和鄱阳湖水师、太湖水师分头决战,都把他们战败,最后控制整个长江流域,统一南方,建立了明朝的根基。
......
渡江战役,元至正十五年春,明太祖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
俞廷玉以书来曰;“俞氏父子与诸将将率舟师来归,强敌阻道未邃,诚乞发兵为援。”太祖大悦,谓幕宾李善长曰:“良应我机。”五月,太祖亲督兵至巢湖拔之而出。
适元中丞蛮子海牙拥兵阻河口,双刀赵普胜屯所部于黄墩阴蓄异志。
太祖使李文忠来访,俞氏父子即率死士倾心共谋委身翼卫,战退蛮子兵。
既抵和阳,遂以裕溪口、鲚鱼洲等处攻战有功授万户。
侍驾渡江,拔采石,取太平,擢管军总管。又纵火焚败中丞水寨、楼船,蛮子海牙仅以数舟遁去。
再败淮帅陈也先二十万之众于方山陆寨,定策取金陵,太祖据此开基江左。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再出兵进围攻江西洪都(今南昌),水陆两军号称60万人,陈友谅还动用水陆两栖作战,水船使用高大但是迟缓的楼船,却围攻洪都不下(守将是朱元璋侄儿朱文正将军),朱元璋在七月亲率20万人救洪都,出身原元军水师叛军的陈友谅于是撤围,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选择所擅长水战迎战朱元璋。这次战役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
此次水战,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
屯门海战(或称珠江口海战),明正德16年(1521年)由广东海道副使汪鋐指挥的在屯门地区抗击佛朗机(中国古代指葡萄牙)人发动的战争,是中国第一次抗击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战役,以明朝的获胜而告终。
西草湾之战(或称茜草湾之役),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在广东西草湾明朝水师与佛朗机(中国古代指葡萄牙)海军发生了一场海战,以明水师胜利告终,葡萄牙人逐渐放弃用武力迫使明朝开关贸易。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1598年),在明朝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中中朝两国水师同日本水师,在朝鲜半岛露梁以西海域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海战(史称露梁海战)。
最终全歼日本舰队,这次战役给侵朝日军以毁灭性重大打击,对战后朝鲜三百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万历三十年(1602年),荷兰建立东印度公司,开始争夺东方殖民地。
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舰队占领澎湖,明廷下令福建巡抚南居益将荷兰人赶出澎湖,发动了澎湖之战。但荷兰人的战舰封锁了漳州海口,明朝水师无法出动。
天启三年(1623年)11月,南居益故意邀请荷兰人前往厦门谈判,在宴会上囚禁荷兰代表团,并乘机袭击烧毁了入侵明朝沿海的荷兰战舰。
天启四年(1624年)2月,福建巡抚南居益亲自乘船到金门,下令明军渡海出击收复澎湖。
但荷兰军队依仗坚固的工事与战舰顽抗,澎湖久攻不下。
7月,南居益又派出火铳部队支援,明军发动总攻,一直打到风柜仔的红毛城下,然后双方又形成僵持的局面。
8月,明军再次兵分三路,直逼夷城,荷兰人势穷力孤,不得不撤离占领了两年的澎湖。明朝取得了澎湖之战的胜利,成功收复了澎湖。
1633年7月,荷兰台湾总督普特曼斯率领十三艘荷兰战舰,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明朝沿海发起了进攻。
荷兰人提出中国方面立即停止同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贸易,只能与荷兰人单独贸易,否则将继续开战,此无理要求遭到明朝拒绝,参战的荷兰舰队9艘以及荷兰招揽的50多艘海盗舰队全军覆没。
料罗湾海战是荷兰人在远东空前的惨败,郑芝龙的水师最终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当时凡航行在东亚地区的船只,都必须花钱购买郑芝龙的令旗,否则将被抢劫。
从此荷兰人每年向明朝船队缴纳12万法郎的进贡,才可以保证在远东水域的安全。
这对当时欧洲的海上霸主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
南明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三月,南明抗清名将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
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后直取台湾。
南明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年,荷兰在台湾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