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最值得信任的人想法一致,太子真有些为难了,不听从来白问,听从来心有不甘。为了让心里好受点,便问襄王太子妃的想法好在哪里。
襄王说:“大哥有所不知,姜山此人不拘古法,智计因时,以国为家,正气一身。若能让他才尽其用,文可提笔安天下,武可上马定乾坤,国士无双。”
太子真没想到襄王对姜山会是如此评价,为不能收揽姜山为己所用顿时心怀不安,毫无知觉地自言自语道:“真如六弟所言,如此人才,不被朝廷所用,必为朝廷之害,当及早图之。”
襄王误以为太子那话是说给他听的,回话道:“大哥无须忧虑,以国士待之,让其身正心正气正就好。”
太子反应过来,随口问道:“何为身正心正气正?”
襄王道:“气正养心,心正养身,身正养行,行正养气,正气浩然,天下晏然。”
太子听过,不经意间想起一位故人来,好像他当年就这么对自己说过,只是年月相隔太久,几乎都忘记了。问襄王:“六弟,你这话是从那里听来的?”
襄王道:“不瞒大哥,是姜山说给我听的。”
太子心生疑惑,怎么姜山说的跟他三叔刘云飞说的竟然一字不差,不禁想打破砂锅问到底,问襄王:“他怎么跟你说起这话来了?”
襄王笑答道:“回京路上闲着无聊,言语间说东扯西的,不经意间聊到了为民之道、为臣之道、为君之道,他一时兴起,便跟我说了这句话来。我当时也极为纳闷,他一个耍枪弄棒的,腹中怎有这般好言语。”
太子问:“那他腹中怎就有这般好言语?”
襄王说:“他说是在书上看到的,至于哪本书,他也不记得了。”
太子妃道:“那为民之道、为臣之道、为君之道,你们可聊出了个结果来?”
襄王道:“结果是有,就怕认知有限,说出来让大哥大嫂见笑。”
太子道:“认知若无限,岂不成了神仙圣人,哪还用得着为俗事忧心。说就是。”
襄王说:“姜山觉得,为君之道,当以大德大仁大义存乎于心,当为天下万民之忧而忧,当以天下万民之乐而乐,君、臣、民三元归一,同心同德同志,从而国泰民安,繁荣富强。”
太子道:“这话当没说错。那为臣之道呢?”
襄王道:“为臣之道,姜山以为,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国家人民利益至上,不可仅独善一身。先贤说的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太子做梦都想君临天下,日后想要的臣子自然是襄王口中所说的这般,听后性情大悦,笑道:“若天下都是此等贤臣良将,何愁天下不能长治久安,何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何愁大夏国不能繁荣昌盛。”
太子妃见太子心情大好,以为他听懂了为臣之道,不也为之高兴,笑问道:“那为民之道呢?”
襄王道:“国以民为本,当倡导百姓遵纪守法,和谐互助,勤劳俭朴。”
太子道:“如此看来,姜山当真是个好人,护之、扶之,于国有益。”
侍女走来说酒菜已备好,正合太子心意,太子便牵着太子妃,引着襄王去饭厅用膳。
襄王为未能参加太子大婚,心怀愧疚,自罚三杯。第一杯恭贺太子、太子妃喜结连理,第二杯祝愿两人早生贵子,第三杯祝愿两人龙凤呈祥。太子、太子妃回敬襄王一杯,恭贺襄王荆湖剿匪凯旋归来。四杯小酒下肚,碗筷开动,一边吃着,一边聊着,欢言笑语不断。
太子想起姜山今日遭遇,问襄王:“依六弟看,他姜山荆湖剿匪,所作所为可有不足之处?”
襄王放下碗筷回话来:“大哥,世间大事小事,逃不过有利可图、无利可图、利益有损。姜山在荆湖的所作所为是好是坏,就看于他人而言,是有利无利,还是有损利益。”
太子问:“那依你看,他都得罪了哪些谁?”
襄王道:“为了给投诚的百姓求个心安,姜山依照军师刘文心的提议在荆湖整顿吏治,二哥、三哥、四哥、五哥的门生故吏甚多,且大多于国于民有害,自是都得罪了。”
太子道:“他姜山这不是自寻死路吗!你身为钦使,怎么也不拦着些。”
襄王道:“大哥说的是。但看到荆湖满目疮痍,民难聊生,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不也睁只眼闭只眼随他闹腾了来。”
太子想着这些事本该是父王下令做的,他姜山却不怕惹祸上身,自发做了来,心头还是蛮敬佩的,道:“人已得罪,只能随他来了。用膳先。”
用过晚膳,襄王因鞍马劳顿,身子有些疲累,精神有些匮乏,同太子、太子妃小聊一会儿天,话了晚安,早早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