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附和道:“一州刺史本就能调动府兵,控制百姓,若是还让他掌握银行,这权利确实太大。”
杜如晦则是问了一个关键问题。
“若是刺史用银行的钱来养兵马起事,那刺史即便是败了,罪魁祸首可以斩首示众。”
“可他花出去聊银行的钱又该如何处理呢?”
要是换成之前,刺史造反,对罪魁祸首来个夷三族,底下的军队大多是招安归顺,又或者是解散或服劳役。
处理了罪魁祸首,被招安的军队其中百姓和府兵大多数只能感恩戴德,毕竟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而对社会来只要没死太多的人,那对经济来没造成太多的影响,假以时日就能恢复如常。
但有了银行造反就变得不一样了,刺史掌握了银行,那毫无疑问一定会动用银行的钱进行犒赏。
这一举动不仅裹挟了百姓财产,逼迫他们造反。而且银行也为造反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更糟糕的是,刺史造反用掉的钱,那时候必须要有人托底。
试想一下,跟着造反的人拿到了犒赏,钱要么用掉了,要么藏起来了,总之是不可能再收回来的。
而没有跟着造反的人,存在银行的钱反而没了,这比造反的人还要惨。
这么一想,造反的让到了钱,没造反的人反而会因为钱被用光了吃不起饭。
这么一对比,这不是逼着人去造反么?
李世民也是十分头疼:“按照众爱卿所言,是让银行独立于各州郡!?但此事从古至今未有过。”
他的眉头紧皱,以前从没有过银行,所以地方管理一般都是独揽大权。
也没有过银行类似的机构,更没有银行和其他权利区分,甚至没有先例。
“臣觉得此举可校”长孙无忌开口道。
“各州银行只管理钱,不管其他事,虽然如传刺史要造反,这招兵买马哪一项能离得开钱?”
“而刺史管理其他事,不管钱,要是银行想造反,那招兵买马,哪一项能逃得过刺史的眼睛?”
要想造反,那就要招兵买马,这就逃不过人,钱,粮食,武器。
银行虽然有钱,但没有人和粮食以及武器,他要想获得这些,那就无法逃过刺史的眼睛。
而刺史虽然有人,有粮食甚至有兵器,但他要想造反,无论是哪一项都无法离开钱,这流水也无法逃过银行的眼睛。
两者独立开来,可以相互监督。
魏征开口问道:“臣以为可若是银行和刺史相互勾结谋反,又该如何?!”
房玄龄则回答道:“刺史可调动府兵,城防,能动用一些兵马。”
“若是异心,即便是银行不愿意,也能武力逼迫,可见此事无可避免。”
“权衡之下,我以为两者相互制衡,比刺史独揽大权要来的更好。”
按照魏征所,刺史如果不撞南墙,下定决心造反。
那么他和银行勾结,或者武力逼迫,那银行其实也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归根结底,无论是靠道德血缘约束刺史是不靠谱的,只要刺史想不开。
try{ggauto();} catch(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