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两,北疆派出邻三批谈和使者,只有三个人。两个北疆人,一个大尚人,原大尚朝中左相,兵部尚书——张程。
其实,在陈直的游之下,目前朝中上下都已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对于大尚来,谈和已是决不可能。北疆此时派出张程来谈和,看来也是打算抱最后的一丝希望了。若是这次张程无功而返,那么穆拉帝也只好硬着头皮开战了。
可能穆拉帝都没有想到,他自己竟然落到如此尴尬的地步,二十万大军一直势如破竹攻到京城,如果打吧,看看那对面城头上兵马齐备,一时半会儿肯定是打不过来。但如果一直这么围着,没粮没草,这二十万大军也熬不过几。如果就这么退兵,撇开后方被平安收回的城池,还有平安手下日益壮大的军队不,就这么退回去,脸面还要往哪儿搁?
所以,稍微聪明些就应该知道,此时谈和,对北疆的利益最大。以照北疆的意思,如今京城兵临城下,危在旦夕,他们提出谈和,大尚朝中但凡有几个怕死的,一定会力主谈和。
朝中确实有些官员提出谈和的建议,但无奈皇上也好,陈直也好,坚持不肯谈和,那我也更不必,自然是誓与北疆一战。就这样,主张谈和的声浪本来就,在我们三方的强压之下,便都不敢再有声响了。
事实上,这些主张谈和的官员的身后,多多少少都有太后的影子,不,现在应该称之为太皇太后了。诚王即位后,原来的皇上封为太上皇,原太后便升格为太皇太后了。诚王生母眉太妃便被封为了太后,而原皇后,因被迁居至南苑,而被称为南太后。
这样看来,太皇太后主张谈和的意思便显而易见了。
本来,太皇太后因为大义灭亲,废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在朝中甚是受人尊崇,但经此一事之后,声望便大不如前。后来,我又听她被迫迁出宜安宫,住到与其他普通太妃相邻的宫殿去了,在朝中,程豫也受了不少排挤,程氏一族逐渐式微。
此番程家确实是受了些委屈,但朝中不向来如此么,每个人都不是单一的一个个体,身后背负的都是一族的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听闻张程押送至京,我便急急进了宫。匆匆赶到时,中枢制的官员和陈直等六部要员都已在乾元殿等着了。又稍稍等了一会儿,皇上便走了进来,众人行礼之后,皇上便命人把张程带了进来。
这张程看起来约摸四十多岁,也算眉目清晰,五官端正。身上依旧穿着大尚的官服,可能是怕在路上被大尚的士兵误杀了,才故意换上的。可是,他穿着大尚的官服,却当着北疆的客,当时脑中便突然一个词来——汉奸,只是不知道,在大尚,汉奸的叫法应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