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硕方郡,虽朝廷下大力气每年给各县乡拨巨款兴教化,太学院甚至每三年派出博士去郡学督学。但毕竟回归本朝不过八十余年,教化未久,学风不盛。历年郡国学生的质量在我大夏都是垫底的存在。那小友的策论观点新颖,但文笔也只算是中规中矩,不算最为出彩。
今科可是有来自我大夏六十二个州郡近四千人,想从中脱颖而出,何其难也。”看到二人不住的点头,老夫子得意的说道:“我了解过,此子有一项最关键的特质就是下笔极快。县试、鹿鸣宴均是时间刚刚过半便首先交卷。我这半月来也对其颇多重视,故此也多方了解。他们在平日里的文会上,在诗经等熟练程度上,无出其右者。故此老夫才会在题量上做文章,帮其淘汰掉许多对手罢了!如果这样他还不能进入前五十名,那也只能说这小友还需历练嘛,与我等无干。”
而那位参试的岁数最小的郡国学生李辰,却已经把三策中的两策底稿打好了,正要准备提笔书写第三策。与其同时的其他考生却痛苦不堪。大家要知道,他们用的可是毛笔啊,一篇策要五百字,三篇就是一千五百字,一般都是要先打草稿,然后誊抄到卷子上,那一来一去就是三千字以上,这工作量不是一般的大。很多考生已经写得手抽筋了。也就是李辰已经圆满过了炼体的第一层,肉体比一般人强的不是一星半点。
李辰将第三篇策草稿打好,仔细验看无误后放到一边,从考篮中拿出考场配发的面饼和咸菜碟,开始吃午饭。
太学考试和县试一样,只发两个面饼。对于刚刚完成炼体的李辰来说根本不够。风卷残云的吃完两个饼子,李辰觉得更饿了,于是轻轻的抬手示意
一位考官走了过来,轻声问道:“何事?”
李辰一本正经地问:“考官,这饼能多给我几个吗?我没吃饱!”
那考官一愣,左右看了看其他的考生,有的还在揉着手腕儿摇头叹息,有的还在奋笔疾书,居然只有李辰一个人把午饭吃了。心里道:“这考生倒是特别,我监考这么多年了,还是头一次见到在太学考试里面胃口这么好的考生。”双手往袖中一拢,轻声道:“你稍等,我给你去问一下。”
李辰看到这位监考走到考场那头的高案后,对考场的总监考说了些什么,那总监考抬头看了看李辰,见李辰拱手示意,挥手制止了一下,想了想,叫过一个差役轻声说了句什么,那差役转头去了。过了一会儿,那差役端了一盆面饼走了回来。考官从中拿了两个走到李辰身边递给他:“只能两个。”然后背着手转头去了。
等到他走到头再回身的时候发现,这么几步路的时间,李晨把两个饼又吃完了。摇头笑道:“真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啊!”这件趣事传到老祭酒几人那里时,这几位也才醒起他们口中的小友不过是一个十岁的黄口小儿罢了。
老祭酒问霍恩道:“然则,这小友若是过了太学试,既不方便为郎,亦不能破格为吏,如之奈何?”
这里要给大家交代一下,大夏的太学入试之后,按排名,前五十名获得殿试的资格,功名就是博士,同时也直接成为了官,会被皇帝直接任命为不同职位的郎官,在各个部门实习。过几年看情况,表现特别好的或者很得皇帝心喜的,会被皇帝直接提拔为朝臣。表现一般的就会被郎中令按照皇帝的意思分配到地方任县令及以上的官职,表现好一些的,有可能会被直接任命为郡丞,辅佐郡守。后五十名留在太学继续学习,如果不想在太学中学习或在太学中两次应考均不能获得殿试资格,就有可能会被郎中令任命到地方任命为县令以下的各种吏员。
往年太学试的考生基本都成年了,像李辰这样的黄口小儿,至少在大夏历史上还不曾有过。所以想到此节,老祭酒才会有此一问。那两位,霍大司马盯着桑大司徒,那桑大司徒却两眼看天,默不作声。
霍恩见桑无忌不接话也不看自己,想了想:“那便谨听圣裁吧!不过,天子家子息单薄,目前只有太子一人,从去年便从各家招童子伴读……嗯,不妥不妥,哪有太学生去给太子伴读的。此事……此事……”
老祭酒一听,似有所想,斟酌了一下,心里暗道:“太子年齿七岁,颇为顽劣,太学安排了几个饱学鸿儒均不能治,被太子折腾的够呛,纷纷告病,弄得太学诸多博士谈之色变。这李辰年齿十岁,嗯,嗯,有趣,有趣。待老夫思忖一下。哈哈哈,有趣,有趣!”放下他们这里不说,考场这边那李辰吃了四个饼子依然饥肠辘辘,便不再思索,将三篇策论誊抄完毕后一举手:“交卷!”
四座皆惊!
(第二十二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