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山南东道是省级区划,不象泾州那样不过一座孤城,其治所襄州(湖北襄阳)四通八达,经过十数年建设,与辖区各州彼此呼应,早已形成一套完备的防御体系。
不管谁来攻打,想要不付出些代价,简直不太可能!
正当李希烈为此愁眉不展,牙将吴少诚找到他,向他献上了攻取梁崇义之策,李希烈听后大喜,立即任命吴少诚为先锋,择日依策攻打梁崇义。
梁崇义眼见朝廷调兵遣将,不禁有些慌神,但事已至此也只能咬牙硬挺。
他的同盟淄青(山东)李正己、魏博(邯郸)田悦,虽然分别从东北、西北两个方向予以声援,但因距离较远起不到什么作用。
摆在他面前的路有三条:一是北上夺占东都洛阳;二是西进商洛威逼长安;三是南下控扼漕运要地。
以他目前实力而言,无论北攻洛阳还是西进长安,显然都不现实。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南下进击江陵(湖北荆州江陵县),切断朝廷漕运,固守待援;或是通过谈判,逼迫朝廷妥协,实现山南东道的独立。
于是,梁崇义沿水路兵发江陵,刚刚走到四望(今湖北随县)附近,就被朝廷驻军击败,只得回军退守襄(湖北襄阳襄州区)、邓(河南邓州)基本盘。
李希烈派出一千余人的先头部队进驻临汉(湖北襄樊),企图在襄州附近建立桥头堡,用以策应后续进攻行动。
临汉紧临襄州,直接威胁到了梁崇义大本营的安危。梁崇义毫不客气的集结重兵发起猛攻,很快全歼了这支千余人军队,没有留下一个活口。由此也可看出,梁崇义对李希烈的强烈不满!都是藩镇节帅,谁不知道谁的心思,你特么装什么!
李希烈偷鸡不成反蚀把米,震怒之下亲率大军沿汉水而上。
淮西军的班底来自营州平卢军,与朔方、范阳、安西、河西一样都曾是大唐的精锐边军,战斗力一向强悍。李希烈虽年龄不大,但骁勇善战,又收养有数百名义子,个个悍不畏死,颇有些江湖黑帮的作派。
梁崇义所部将领翟晖、杜少诚在蛮水(汉水支流)设防阻击,被李希烈打的大败;又在涑口(襄阳附近)组织防御,再次落败。
两次战败,两人已是退无可退,索性高举白旗向李希烈请降。李希烈让他们返回襄阳,在城中煽风点火扰乱人心,紧接着乘胜出兵包围了襄阳。
梁崇义面对比凶狠的淮西军没有任何办法,只得闭关坚守。而城中军民在翟晖、杜少诚的挑唆下早已人心涣散,谁还有心情去替他守城,纷纷逃离而去。
不到几天时间,偌大的襄州竟唱起了“空城计”。梁崇义深感绝望,他知道自己杀了李希烈一千多人,以李希烈的残忍嗜杀,即便投降恐怕也难逃一死,没准还要遭受他的千般凌辱,于是带着老婆投井而死。
建中二年(781年)八月,李希烈进入襄州,一举屠灭了梁崇义全族。派人找出梁崇义尸体,将首级割下送至长安。又从归顺的山南东道军队中找出参与过临汉之役的三千多人全部斩首,给他那一千多阵亡士卒殉葬。
自古杀降者不祥!秦时白起、楚霸王项羽都曾因此而遭报应,李希烈的嗜血好杀同样为他的下步灭亡种下了恶因!
平叛结束,淮西军的任务随之终结,理应有序组织撤出战场,等待朝廷官员接收山南东道。
但李希烈可没有那么高的觉悟,他付出上千人的代价才拿下的地盘,如果不捞点什么,这仗岂不打的亏本了,他这节帅还如何向麾下士卒交待!
于是他在襄州住了下来,做出一副在此安家久居的样子!
德宗想起杨炎曾经讲过的话,略微有些后悔。但事已至此,也只能走一步说一步!
眼下首要问题,是派谁去当山南东道节度使!这可是件极度危险的差事,稍有差池很可能把命丢掉。
考虑来考虑去,德宗选中了河中尹李承。此人出自赵州李氏,虽是文臣却相当有骨气,且清正廉洁颇有政声。
李承光荣承担了这一任务,德宗担心李希烈抗旨,准备派禁军护送他上任,被李承婉拒,独自一人单骑前往襄州赴任。
李希烈把李承安排到了城外驿站,不断派手下过去骚扰威胁,企图吓走李承,李承毫不退缩。他知道此时一旦认怂,命可能就没了;而如果硬扛下去,则会有生的希望。毕竟李希烈没有公开造反,不可能擅自杀死朝廷委任的节度使。
李希烈唬他不住倒也心生敬佩,他此时确实还不想彻底与朝廷撕破脸。没办法,只得派兵把襄州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愤愤然离去,李承正式接管襄州。
梁崇义之乱历时四个多月,比刘文喜多挺了一段时间,仍以朝廷全胜而告终。
德宗的心情不再如灭掉刘文喜时那么开心,而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虽然过程有些波折,但总算收回了山南东道,消灭了不听话的梁崇义,给了那些别有用心的藩镇节度使又一记响亮耳光。
忧的是李希烈这个他曾寄予厚望的年轻一代藩镇节帅,根本没有看上去那么忠诚,在平叛中所暴露出来的本色,让他倍感失望。他原以为靠着怀柔与恩德,能让其为朝廷所用,现在来看几乎无此可能。
树欲静而风不止,天下就要乱了,下一个跳出来的又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