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洪秀全去世的消息,淮军首领李中堂心中一动。他深知这个消息的重要性,这不仅意味着太平天国的领导层出现了重大变动,也预示着太平天国可能因此陷入内乱。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清军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加强对太平天国的攻势。
李中堂立刻开始着手准备上奏朝廷,他打算将这个消息报告给慈禧太后和九岁同治小皇帝,并建议朝廷加大对太平天国的军事压力。同时,他也开始考虑如何在这个关键时刻为自己和淮军争取更多的功劳和资源。
李中堂知道,曾国潘的湘军在天京围城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如果能够与曾国潘合作,共同推进对太平天国的围剿,那么两人都有可能因此获得巨大的功勋。
然而,那位在后人口中被戏称为“又笨又慢平天下”亦或是“曾剃头”的老曾,他会同意这样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到手的功劳,就如同已经到嘴的肥肉一般,怎可能轻易与他人分享呢?此时此刻的湘军仿佛化身为一群地鼠,终日忙碌不停,不停地挖掘着洞穴。
他们就像那隐藏在地底深处的生物一样,悄悄地、默默地进行着自己的行动。每一次挥动锄头,每一下刨开泥土,都带着一种隐秘而坚定的决心。这些士兵们或许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正逐渐改变着战局的走向。
自张川战败后,雷陶二人率领残部一路向北撤退,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抵达了隆德一带。此时的他们,早已疲惫不堪、士气低落,但仍心存一丝希望,苦苦等待着朝廷援兵的到来。
想当初,浩浩荡荡进入安定的两万大军,如今却只剩下曹克中的三千兵马、穆屠善的三千兵马、金顺的三千兵马以及雷陶二人所率的三千多兵马。面对如此惨重的损失,众人皆是忧心忡忡,只盼着能避免被起义军重重包围,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值得庆幸的是,西北地区的各路起义军之间并无统一指挥,各自为政。在西宁地区、河州地区、肃州及酒泉地区,乃至西域乌鲁木地区,众多起义军首领皆对马潮轻俯首称臣,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先前李德邦的上司李朝栋和穆华也是归附于马潮轻的。然而,世事难料,李德邦竟选择投靠了马岱,而穆华则在与敌军交锋中遭遇惨败,狼狈逃往北地城。至于周边的其他几股势力,如董志源联军和董福祥起义军,则并不受马潮清节制,他们各自独立成派,自然也就没有联手围攻安定区域内的这些清军。
此时此刻,对于朝廷而言,太平天国军队、捻军以及大理军的威胁程度已然相对降低,其地位排名皆已靠后。其中,太平天国军队内部纷争不断,矛盾重重,导致指挥混乱;而捻军则组织松散,缺乏统一有效的领导核心;至于大理军更是分化为两个派系,彼此之间明争暗斗,难以形成强大合力。相较之下,来自西北地区的马潮轻势力却日益壮大,如日中天。
正因如此,当朝廷成功剿灭太平天国军队之后,便将矛头指向了马潮轻。提及马岱,其实他所面临的危机尚不及马潮轻那般紧迫。对于朝廷来说马岱也被归入董志源联军之中,但他不过是这支联军里实力最为雄厚的一方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