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这支充满传奇色彩的农民起义军,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时期。
当时,捻党活跃于安徽、河南以及山东西南部和江苏北部等地区。
话说那是咸丰三年(公元 1853 年)的时候,气势如虹的太平军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北伐行动,当他们途经安徽与河南时,当地的捻党们群情激昂,纷纷积极响应。
于是乎,捻军起义如燎原之火般迅速兴起,给腐朽没落的清朝统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时间来到咸丰五年(公元 1855 年),各路捻军的首领们齐聚安徽蒙城雉河集这个地方,共同商议大事。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推选,众人一致推举张乐行为盟主。
自此,捻军正式确立了自己的组织架构,并建立起了独特的黄、白、红、黑、蓝五旗军制。这一军制明确规定:“各旗统将皆需听从盟主的统一调遣!”如此一来,捻军的指挥系统得以完善,战斗力也得到了显着提升。
而在咸丰七年(公元 1857 年),张乐行更是迎来了他个人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先是被太平天国封为“征北主将”,随后不久又获得了“沃王”的加封。
至此,捻军欣然接受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双方携手并肩,共同对抗着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话说那同治二年(公元 1863 年)之时,风云突变,清军僧格林沁所率之部气势汹汹地向着雉河集发起了猛攻。
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英勇无畏的捻军奋起抵抗,但奈何双方实力悬殊,最终捻军还是不幸战败。
此一役,捻军领袖张乐行更是惨遭俘虏,并被无情地处死,令人扼腕叹息。而曾经作为捻军重要根据地的雉河集,也随之落入了清军之手。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任化邦、张宗禹等一众英勇之士挺身而出,率领着残余部队成功突破了清军重重包围,如疾风般穿梭于河南、湖北以及陕西等地,继续顽强地抗击着清军。
且说这突围而出的捻军首领张宗禹和任化邦二人,在历经艰难险阻之后,机缘巧合之下与太平天国军队的余部——遵王赖文光所部相遇。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三方一拍即合,决定联合起来共同作战。
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灵活运用流动战术,巧妙地将步兵转换为骑兵,使得队伍的机动性大大增强。
如此一来,这支联军犹如脱胎换骨一般,迅速发展壮大,短短时间内便汇聚成一支拥有十余万之众的强大武装力量。
此后,他们更是屡建奇功,多次给予清军以沉重打击,让清军闻风丧胆,威风八面,名震天下。
因此,可以这么讲,捻军在游击战方面的确有着一定的优势,但要是将其放在正面战场上与太平军或是西北起义军相较而言,实力就显得稍微逊色一些了。
此时,张禹爵以及张宗禹率领着西捻军一路向北进发,他们此番行动的首要目标就是攻占山西省,进而能够在山西境内与董白联军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来势汹汹的清军。
不过嘛,这里面似乎还隐藏着一丝想要联合起来抵御马岱的意图呢。
有人可能会心生疑惑:“既然如此,那为何他们不去投靠革命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