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之前,左祖棠便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准确地预料到董福祥将会选择逃往黄河方向。
正因如此,他未雨绸缪,提前在这漫长的逃亡路途上精心部署下了层层严密的防线以及众多戒备森严的关卡。
董福祥率领着那支残存无几的队伍,一路跌跌撞撞地艰难前行。
但等待他们的却是清军一次又一次无情的围追堵截和猛烈的攻击。
无论他们如何拼命挣扎、奋勇抵抗,却始终难以突破眼前如铜墙铁壁般坚固的封锁线,顺利抵达黄河彼岸。
这支曾经威风凛凛的队伍如今已是狼狈不堪,士兵们个个身心俱疲、士气低落。
在无尽的绝望与深深的恐惧笼罩之下,他们只能咬紧牙关,拖着沉重的脚步继续向前迈进。
而前方的道路却布满了荆棘险阻,每迈出一步都如同行走在刀尖之上,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就在众人彷徨无助之际,张俊眼见局势已然无可挽回,心中深知再坚持下去也只是徒劳无功,于是苦口婆心地劝说董福祥向清军投降。
他言辞恳切地说道:“我们当初组织团练本是被贼人逼迫无奈之举,后来又遭遇年岁干旱,流离失所才走到此地举兵杀贼,可如今若继续执迷不悟,不但无法达成初衷,反而还会因为骚扰百姓而背负千古骂名,试问后世之人有谁能够理解并原谅我们呢?”
与此同时,刘松山也派遣自己的心腹幕僚柏子俊亲自前往董福祥所在之处,详细地向他阐述其中的利害关系,并极力规劝他放下武器,归顺清军。
面对这双重压力,董福祥内心经历了一番激烈的天人交战。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终于意识到负隅顽抗只会让更多的兄弟白白送命,而且还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权衡再三,董福祥最终做出了一个痛苦而无奈的决定——率领手下仅剩的十万余人向清军投降。
话说那刘松山按照湘军的编制方式,对董福祥予以重赏,授予其五品军功之衔。
不仅如此,他还特意留下那些身强体壮且作战勇猛的两千名头领和士兵,并经过一番精心筛选之后,将他们组建成一个全新的营地,交由董福祥全权统领。
这个营地被赋予了一个响亮的名号——“董字三营”!
与此同时,极具眼光的刘松山并未就此罢休。
他又从众多投降的民众当中,仔细地挑拣出四千余名合适之人,让他们充当后勤勇夫,负责各种军需物资的运输与保障工作。
而至于其他的部属以及家眷们,则都被妥善地安置在了瓦窑堡、老君殿、周家峻等地。这些地方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开垦。
于是乎,众人纷纷在此辛勤劳作,开辟出一片片荒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