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听陛下刚才说的是“捕”吗,可想而知,最难的就是找到他们的踪迹了,这点儿朱高煦还是有把握的,说到底还是在大明的地盘上。
他知道,陛下更在意的其实就是火器部队的实战表现,这才是重中之重。
这点上,不能够出一点儿岔子,要么压根就没排上用场就结束了,要么就干净利落的大胜。
万一出师不利,对于关注此事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于燧发枪的推广更是一个灾难,世上从不缺乏落井下石之辈!
何况,不知道有多少人正在等着他出问题呢,例如不对付的文官集团、弟弟朱高燧等人……
最后不还是有副手王友吗,关键时候可以用来背锅。
王友此人也是个军二代,承袭父职成为燕山护卫百户,后来更是跟随朱棣起兵造反,一路打进金陵城。
能力的话肯定是有的,而且和朱高煦的关系也不错。
至于两人为何关系很好,有句话不是叫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
没错,王友也是一骄纵之人,和朱高煦有一拼,只不过朱高煦老子可是皇帝,他有骄纵的底气,最终还有皇帝帮他兜底呢。
而王友的话,就是有点二了,真的是性格原因,本来按照他的靖难功劳是该封侯的,最终自己作的,朱棣只是授予了他一个都指挥佥事了事。
不甘心的他,后来求到朱高煦这里,朱高煦也是够义气,组了个局。
于是丘福、朱能等人向朱棣指出这一点:老大,这人虽然有错,不过功劳还是有滴。
朱棣碍于这些人的求情,最终才勉强进封王友为清远伯,虽然降了一级,总比什么没有的好。
因为这个缘故,王友对于朱高煦很是感激。所以,王友可以算的上是朱高煦的铁杆小弟了。
至于说骄纵,想来他在朱高煦跟前是骄纵不起来,要知道强的的确怕横的啊,俗称恶人还需恶人磨,王友对于朱高煦可是言听计从的,不敢有丝毫违背,朱高煦是真的敢揍他的。
朱棣也是知道这点的,本来他就准备让王友此人领命前去的,现在既然自己儿子愿意去,正好省去了他对王友的担忧。
因为王友打仗虽然很勇猛,但是发挥确实有点儿不稳定,没有压力很容易出工不出力,有了朱高煦的压阵,那就万无一失了!
朱高煦刻意留到最后,约好这帮子人,送走之后,朱高煦终于有时间和他的这个铁杆“马仔”聊聊了。
必须给他点压力,要知道这货必须抽打着才能前进,能力很好,但必须要推一步走一步,否则朱高煦也不会觉得他是个二货了:记吃不记打。
其实历史上,朱棣就是命他去沿海捕倭,又不是什么大事,没必要劳师动众,他倒好,人是去了,可惜出工不出力。
不出事的话还好,无非是无功而返,但悲剧的是,在此期间,竟然又出现了数起倭寇骚扰袭击时间,被朱棣知道了。
很明显,也是跟着朱棣的老人了,朱棣对他也是极其了解的,直接下旨严厉斥责,再搞不定的话:就没有好果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