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奥和卢卡斯只是万千热爱《电锯惊魂》的年轻人的缩影。
他们几乎占领了所有社交媒体,在各个地方诉说着自己对《电锯惊魂》的喜爱。
@zeck:[恐怖片发展到今天,经历了血浆时代、血腥时代、性和喜剧的时代、心理分析时代……但我今天才发现,创意才是决定一部恐怖片是否好看的关键。]
@dressmaker:[注意,真相就在眼前,真的就在眼前。]
@cocowala:[其实这是一部励志片吧,看完之后,我仿佛懂得了生命的可贵。]
@Shonleva:[剪辑和情节很棒,但背后缺乏对人性的分析,希望导演在第二部的时候能拍摄更多竖锯的故事。]
@Anday:[我太喜欢竖锯的故事了,导演什么时候才可以拍第二部?我该怎么去催促导演拍第二部?给导演的公司发邮件可以吗?]
@yaya:[正宗的记忆拼图式密室电影,结合恐怖玩偶、密室逃脱、酷刑机关、侦探破案等等因素。我有预感,导演创造的竖锯杀人狂会成为未来十年最经典的血腥图腾。]
[……]
《电锯惊魂》本就是欧美文化的产物,像电影中的恐惧来源多为开放式伤口,以此激发观众的恐惧本能,这正是欧美观众所欣赏的“恐怖”。
而华国,又或者说东亚的观众,恐惧来源更多是诅咒、冤魂索命和扭曲的规则。
所以《电锯惊魂》在欧美掀起的热度比起华国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短短七天,就已经获得了3000万美元的票房。
狮门影业靠着这一部电影赚得盆满钵满,伊森·莫顿更是在票房统计数字出来的当天给嬴佳打了个两小时的电话。
一个小时用来表达对嬴佳的夸耀和感激,一个小时用来争取以后的合作机会。
《电锯惊魂》的火爆,同样体现在各类电影杂志和影评人口中。
[令人毛骨悚然的大师之作《电锯惊魂》重新定义“恐怖”。]
[《电锯惊魂》:当代恐怖片的里程碑。]
[深度分析《电锯惊魂》中隐藏的美国逻辑和哲学巧思。]
这是北美最具影响力的电影杂志之一《电影评论》的新闻标题,这家向来只关心名导演作品的电影杂志对嬴佳爆发了极大的热情,在文章中称嬴佳的《电锯惊魂》是开启了当代恐怖片的新时代,是混合精神恐怖和画面暴力的绝佳体现。
其实在地球上,《电锯惊魂》的艺术性一直为传统老派的电影人诟病,烂番茄网上的评价并不太好。
但蓝星的电影界已经很少出现这样现象级的作品了。
所以,即便是向来严苛的《电影评论》都不吝啬对《电锯惊魂》的赞美。
[24岁的少女导演嬴佳携《电锯惊魂》席卷美国,她究竟有何魔力?]
[土生土长的华国人却拍出如此美式的惊悚电影,细究导演所受的美国文化影响。]
[华国电影界的嬴佳成为了美国电影界的赢家!]
这是美国图文兼备的大众电影杂志《娱乐周刊》,相比起电影,他们显然对嬴佳的个人话题更为关注。
翻开这本杂志,映入眼帘的是嬴佳的一张半身照,也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找到的。照片里的嬴佳甚至留着长发,捧着一本《美国影视文化研究》,近乎痴迷地读着。
《娱乐周刊》还给嬴佳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the winner”。
这一期《娱乐周刊》很快就卖到脱销,并且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嬴佳的名气越来越大,该期《娱乐周刊》在二手网站上被炒出了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