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陆上部队集结完毕,朝着砂劳越前进。
try{ggauto();} catch(ex){}
陆上部队沿途也会经过三发地区,这边的苏丹已经被华人斩了。
但是三发境内仍残留不少中小型土酋聚落,出击路上遇到了就趁此机会一并屠戮了。
宣扬兵威后,为后续分封各家打基础。
林家福坐镇后方,他会组织民夫部队前去收拢运回陆上部队沿途收缴的战利品,等战后再和诸家清算交割。
至于海路的统帅权交由林百祥负责,他去年在海上打过海盗且获得大胜,林家福和林百吉也都放心他独当一面了。
陆路从邦戛到古晋需要耗费将近十天,是以海路出兵的时间定在1月26日,这样两边的攻击间歇能够衔接上。
……
趁着还有时间,林百祥带着赵一去了府库,查找三发苏丹那边缴获的物资。
因为三发苏丹早早就和荷兰人联络了,是以他们那边肯定有荷兰人的计量工具。
而葡萄牙、比利时和荷兰是最早同法国一道采用公制的国家。
是以他们的计量工具就是公制度量体系的制造出来的。
大夏公司要在殖民地内采用公制单位,只需要简单的进行本土化就可以了。
常万全是个不错的执行人才,他把荷兰人的标准米尺和标准砝码,统统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同时,从打捞鹿过来的印书坊和年画印刷团队,也都交给常万全统带。
他们将要联合邦戛本地的印书团队进行合并,而年画团队则是要加班印制大夏公司的工分券。
套版印刷并没有什么难点,主要是耗费功夫,其中最耗费功夫的就是制版。
同时林百祥还要成立一家工分券的发行单位-华隆粮行。
这家粮行承担工分券的发行和兑换粮食业务,华隆粮行将会从殖民地内的各级单位中独立出来,归属林百祥直接领导。
工分券的规制采用两种规格,一种是分券,长120毫米*宽70毫米,面值分为1分,5分和10分。
另外一种是厘券,长90毫米*宽60毫米,面值分为1厘,2厘,5厘。
这些纸币采用横版单面,票面上的图案都是统一的,颜色分别是红色和绿色。
纸币两侧分别是用稻穗和麦穗,中间是面额数字。
纸币四角还会有祥云纹和面额汉字,票面的下面是大夏公司华隆粮行粮食取用券,以及年月日。
票面上的所有文字都是标准语,工分券的左上角还要加印钞票的序号,这个暂时只能以人工加印。
另外票面上需要加盖华隆粮行钢印,以及林百祥私印。
这两个印记都会特制,采用清国票号通用的印记缺笔法,达到明面上的防伪手法。
至于暗面上的防伪手段,则是把林百祥亲笔写的“华隆粮行和面额数字”做成防伪印记。
这种防伪印记是通过在票面上印戳沾染酸性墨的印戳,酸性墨遇到火烤会显形。
这种防伪方法只有林百祥能掌握,别人想要模仿必须得先学习有机化学。
另外在纸币在最下面注明:仅限大夏公司殖民地境内使用。
另外林百祥还打算铸造一些锡币当做辅币,称作毫钱,做圆形币,正面是标准语:1毫和铸造纪年,背面则是:大夏公司华隆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