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又有不少人提意见,有的还可以,有的则荒诞不经,兵部的几个人一下就将其否决掉。
慢慢的,竟然形成了“他人提想法,兵部几人审核”的局面。
这个场景挺熟悉的,崇祯不由笑道:“卿等位列本兵、职方,总是审核他人,否决他人,自己可有什么出奇的招数?”
陈新甲苦涩一笑:“臣等惭愧,在兵部整日忙得晕头转向,却都是些细枝末节,今天见识陛下的方法,大受启发”
张若麒和马绍愉也唯唯称是。
看着三个人,又瞟了一眼洪承畴,崇祯总是有股不祥之感。
历史上,明清之间的大决战松锦之战,明军失利就在于这张若麒、马绍愉奉了陈新甲的命令,到前线不断催促洪承畴出战造成的,今生不会重蹈覆辙吧。
“卿等总理部务,固然要处理日常杂务,可更要从全局出发,从胜利这个根本目标出发,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为了某个杂务牺牲整体大局。尤其选拔将领要注意其操守和能力的平衡,千万不可用债帅,还没有上任就欠一屁股债,上任了还不是死命捞钱,这样的人你还能指望他打胜仗?”
债帅问题也是个老问题了,否则尤世威这样的宿将不会赋闲在家,而那倪宠却占着山东总兵的高位在混日子。
张若麒等人也委屈,要不是朝廷穷得叮当响,兵部又怎么会用债帅,这都是为了陛下你而变相卖官呐!
何况这还都是惯例了。
兵科给事中张缙彦全程没怎么说话,但朝野间名望不小,崇祯又问起了他:“听说濂源做事讲究寻根究底,于兵事亦有相当见解,今天为什么一言不发?”
这人倒是实在:“臣出身中州,夙来蠢笨,不善出奇,‘兵者诡道也’,臣若领兵肯定为人所骗,一败涂地”
众人不禁莞尔,几个翰林学士却连连点头。
崇祯则是五味杂陈,这还是“知兵”的大臣,在朝野间颇有名望的人,在原本的历史上,还出任了兵部尚书。
如此人物主持兵部,无语至极呀!
至于另一个给事中李希沆,简直令人恶心!
这人似乎还是方阁老推荐的。
这大明朝的兵戈战事就是这么一群外行在天天在“监督”着,弹劾这个弹劾那个,天天对着孙传庭、卢象升这样做事的人说三道四,和这些人相比杨嗣昌竟是如此卓尔不群。
还记得那金声的兄弟刘之纶从翰林庶吉士一跃成为兵部侍郎,带兵去收复遵化,刚出京到了通州,还没打仗呢就被科道言官弹劾,让刘之纶心寒至极。
……
在崇祯的“逼迫”下,现场绝大部分人都说了自己的意见,整个屏风上除了训练、外交两栏外,密密麻麻的都是字,众人看得心旌摇曳,成就感顿生。
但这只是想法而已,要想将其变成实际的战力和东虏的首级,还必须经过一番辛苦的执行活动。
最后,杨嗣昌总结陈词,强调了保密纪律,几个中书舍人、翰林编修赶紧将这些内容变成一个个执行计划,时间、执行人员、监督人员等一一明确。崇祯则与杨嗣昌、洪承畴、谢文英、王汉再次商议许久方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