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一年腊月,朱竹大学毕业了。
下半年的实习她被分在省城,离家五公里,她骑车子不快二十多分钟也就到了。
来年开春她就回家属院教书了,这个冬天特别忙碌,要把省城的这一大摊子事安排好。
腊月里买卖特别好,做的是最初的那款辣酱,料给的足足的。
朱竹在地窖里查看辣椒,这个地窖是新建的,专门用来存放干辣椒的。
里面是木桩子,密密麻麻的桩子上挂着一串串的红辣椒。
像自己家在窗户外头挂着的一样。
梅子和桂芬嫂子、月茹嫂子往外倒腾辣椒,杀猪的刺耳尖叫声都听麻了。
在外头杀猪,都处理好了再拿进来。
杀猪匠是村里养猪场的,俺头算钱。
东福村建了一个养猪场,村集体的,规模还不小,专门供应这边的猪肉。
周围每个村子都有养猪场,有的是个人的,有的是集体的,做的都是朱竹的买卖。
年前工作量大,工人是加足了马力干活,年后要休息到正月十五呢。
冬天干活是挺受罪的,院子里临时搭的棚子,在棚子里干活多少暖和点。
都穿着棉袄棉裤,戴着口罩手套干活。
当初建房的时候,院子里打了一口井,用水量大,自来水是几天才放一回,那肯定不行,只能自己打井。
清洗的废水也不浪费,夏天装在水罐里,村里专人拉去浇地。
冬天就拉到水库里去,开春浇地用。
现在在这边干活的人,都是经过这么长时间证明了自己的。
听话,不耍心眼,按朱竹要求的来。
朱竹对卫生方面的要求是苛刻的,不苛刻不行啊,无论是谁稍微有一点不舒服的迹象就得休息。
最外面穿着的是统一的纯白的大围裙,天天换洗,有一点脏都不行。
脚上是统一的靴子,冬天在里面垫一层棉花。
总的来说就是这边越来越正规。
工人们现在不光是东福村的,还有周围别的村的。
干的最长的壮壮奶奶那一批人都快两年了,朱竹还是没让任何一个人进过炒酱的地方。
不是信任不信任的问题,不能考验人性。
按照她炒酱的做法,哪怕没有她特制的调料,那味道也很不错了。
负责炒酱的这批人还是姜山的战友和媳妇们,都拿着分红呢。
朱竹也问过他们,愿意回老家自己干也行。
只要不是挤在这一块跟她竞争,全国这么的地方,去别的地方朱竹管不着也不管。
刘天寿他们都不走,说在这都不少挣了,很满足了。
自己干买卖太操心,他们性格不合适,看着都是干一样的活,本质还是有区别的。
·
刚吃完晚饭,朱竹在热炕头上记账呢,梅子跑进来跟她说,来人了。
她下了炕,李大春领着人在外间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