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谷村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后,王大山又把目光投向了村子的文化建设上。
他觉得,一个村子要有凝聚力,要有自己的精气神,就得靠文化来滋养。
在一个夏日的傍晚,王大山把村里喜欢唱戏、说书、画画的一些村民召集到了村子的大槐树下,大家围坐在一起,商量着怎么丰富村子的文化生活。
王大山笑着开场:“各位乡亲们啊,咱翠谷村现在日子越来越好,可总觉得还缺点啥,我琢磨着就是咱的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呀。咱村里有这么多能人,能不能把咱村的故事、咱的传统啥的,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出来,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咱翠谷村的魅力呢?”
会唱戏的张大婶笑着说:“大山啊,你这想法挺好,可咱这唱戏也就是平时自己乐呵乐呵,哪能上台面呀。”
王大山摆摆手说:“张大婶,您可别小瞧了自己的本事,咱这唱戏不就是为了让大家伙儿高兴,把咱村的事儿传下去嘛。我想着咱们可以组织个戏班子,把咱村这些年的发展、那些好人好事都编成戏,到时候在村里演,多有意思啊。”
爱说书的李大爷也来了兴趣,说:“那说书也行啊,我肚子里可有不少咱村的老故事呢,就是不知道大家爱不爱听。”
王大山连忙说:“李大爷,肯定爱听呀,您这一开口,那故事就跟活了似的,咱得把这些故事传给下一代呢。”
还有画画的小王,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大山叔,我就会画点山水花草啥的,不知道能不能派上用场。”
王大山看着他说:“小王啊,咋不能呢,你可以把咱村的风景、咱干活的场景都画下来呀,到时候挂在村里的墙上,大家一看,多亲切,多有咱翠谷村的味儿啊。”
在王大山的倡导下,大家纷纷行动起来。
张大婶带着几个爱唱戏的妇女,开始编排起了关于翠谷村发展的戏曲。
她们一边编词,一边讨论着唱腔。
张大婶对其他人说:“咱这段得唱出咱村种党参时的辛苦,还有后来克服困难的那股子劲儿,你们觉得用啥唱腔好呢?”
一个妇女说:“我觉得咱用咱本地的老腔调就行,原汁原味的,大家听着亲切。”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着、琢磨着,慢慢地,戏曲有了雏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