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一方水土往往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翻看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有许多城市拥有与她们同名的大学,在中国,这样的城市和大学为数众多。北京有北京大学,天津有天津大学,上海有 上海大学,武汉有武汉大学。甚至还有所谓小地方,比如湘潭,有一所知名的湘潭大学。
然而,用地名命名的大学,与所在城市的联系却不都是紧密的。最引人深思的是,考本地大学的本地人不多。应该说大学生是比农民工更早进军城市的人。虽然,这批人大多是城市的过客,但其中很多人会对生活过的城市终生怀念,不是因为那座城市,而是因为那里的那座大学。
北京大学应该是这些知名院校中的翘楚,每年秋天都有年轻的一群人在这里相识,问教学楼在哪里?问宿舍在哪里?你站在三角地待上半小时就会成为问路亭。在食堂,在路边,在大讲堂门前。
你会听到这样的招呼:”你什么时候走啊?“
”你去哪里报到啊?常联系哈。“
”我宿舍里还有好多东西,丢了可惜,我放传达室,你抽空拿走用吧。“
夜晚,走在燕园,你看到的是灯火通明的图书馆、阶梯教室,这里的四年光阴留给莘莘学子的记忆终生难忘。
世界名校排行榜每年都在更新,这些名校之所以能名列前茅,不仅仅因为它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学术成果,还因为它们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并且拥有优美的校园环境。
很多人都认同北大上榜世界名校是因为它美丽的校园。
北大在北京有过不少的”家“,很多海外老校友记忆中的北大,是位于北京沙滩的北大红楼,他们会向你吹嘘北大”偷听“的妙处。你知道没有学籍却堂堂不落地听课,然后还可以参加考试吗?也许只有在崇尚“民主”、“科学”的北京大学才会有这样的校园故事。
搬进现在的燕园,北大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园林中的大学,而这个园林还保存了不同时代的印记。从皇家圆明园的历史遗迹到新千年的纪念建筑。
记得当初拆除大讲堂时,师生们激烈的辩论,虽然大家或者赞成拆除重建,或者赞同原址复建,各执一词,但最终决定拆除时,师生们都去参加了义务劳动,除了学校自己的施工队没有外请施工人员,很多师生是流着泪参加劳动的,来拍纪念照的更是大有人在。现在,仿唐式的新讲堂落成了,新一轮的辩论也同时开启了。一部分人认为这座建筑外形是仿唐朝风格,但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材,不伦不类。有人则认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直到落成剪彩时,争论也没有停止。
北大的树木品种全,年份久,皇家园林都相形见绌。尤其西门里的银杏,秋天的时候,站在外文楼的走道上,伸手过去真可以把金秋抓在手上。常听学生们议论,西门这棵树只能观赏,不能拍照,因为每一年的秋天都不同。
北大的花也是名目繁多,迎春、腊梅、玉兰、紫藤------竞相开放,难怪老人们情愿在校内生炉子、挨冻,都不愿意搬去燕园外面的楼房。这里清晨会被鸟儿叫醒,沐浴着晨曦走到未名湖边,去看杨柳抚弄湖面的婀娜。
北大燕园最独特的要算墓地、石碑。面对未名湖的花神庙,现在只剩下一个庙门,旁边的半山上坐落着埃德加斯诺的墓地,这位曾经用笔记录中国革命的记者,给北大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许他的书《红星照耀中国》使他声名赫赫,所以来瞻仰他的人很多。也许他都没想到,故去后还在为北大做贡献。
事实上,北大还有很多人的墓。燕园西门,南临荷花池,北望石桥,重楼飞檐的建筑旁,一条小路,路边葬着美国友人葛利普。大概因为他的专业偏僻,所以知道的人不多。想必来看他的都是同行。
据说还有人把一小把骨灰埋在未名湖边,感觉这样就永远不会寂寞,因为来这里晨读的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
童教授的百年校庆纪念册编纂工作已近尾声,看样书的这一天,镜春园里来了不少老先生。他们中许多人都是满头银发,但都精神矍铄。有趣的是他们说话嗓门都很大,很费力地交流着。耳背大概是老年人共同的特点。
有人问童教授饭量如何,童教授风趣地说:”我饭量蛮大的,就是吃得慢,老夫现在是无齿之徒啊。“
一句话引得在场的人哄堂大笑。群莉娘桂香在旁边也不由得笑起来。
”我有个提议,咱们北大要给北京市多做贡献,别白白用了北京的名号。“ 童教授说道。
”倒是这么个理儿,那您老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呢?“ 有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