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头苏星辰发现气呼呼的小落,尴尬的挠了挠头
\星辰哥哥,纳米虫吞噬进度已经完成 90%,这台机甲马上就会完全属于我们了\
\啊?你竟然敢用机械纳米虫吞噬机甲?你不怕原地爆炸?我们直接灰飞烟灭吗?\
\不会呀,我很小心,都是一点点探索和吞噬的,再加上我的数据库,而且反应堆已经停止,应该很安全\小落越说越小声,越说越没有底气
\不是,我的意思是你吞噬完后,一启动,直接原地爆炸,机械纳米虫虽然很强大,但是却不是万能的,对于这种高技术的反应堆,不是理论参数,而是系统性参数,需要经历无数次实验才能投入使用\
然后苏星辰和小落讲解了材料系统工程学,以及为什么要经历现实反复实验,反复测试的原因,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一个细节决定成败。
不过苏星辰已经阻止晚了,反应堆已经被小落吞噬了一小部分,想要复原都很难,索性继续下去,弥补方案就是两个人就开始做反应堆稳定运行实验,毕竟苏星辰可不想坐在一枚炸弹上面,整天提心吊胆的。
由于机械纳米虫的吞噬能力,苏星辰获取了机甲的所有原始性能参数,调用出来的海量的数据看得他头皮发麻,还好落雪帮助,不然光是原始数据处理都是大问题。
在构建的三维虚拟世界中,苏星辰和小落联合设计了数万款不同的引擎模拟运行,看着模拟的引擎不断爆炸,苏星辰看着那威力,眼睛都放光了,或许以后可以专门制作一款专门用于爆炸的引擎。
随着模拟数据反馈,不断的自我优化,最终合成了 9 款能够稳定运行的引擎结构。
每种结构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为什么不用军用引擎同款?因为机械纳米虫的材料特质,相当于完全替换掉了引擎的材料,所以结构都得重新设计,来适应机械纳米虫的材料特质
机械纳米虫虽然能吞噬各种材料,但是其性能是达不到原有材料的性能参数的,而且需要不断的变换结构,来复原原有结构强度,但是最多只有 80%的性能。意味着哪怕复原,性能就要打 8 折,还有随时失控爆炸的风险。
完成虚拟模拟后,第二步则是最难的,需要进行虚拟同步实现建造样机,一排 9 个微缩引擎快速生成,其失控爆炸威力不小,不过对于掌握能量护盾技术的苏星辰来说,在能量护盾中实验是最安全的。
利用 A 级机甲的能量盾,快速搭建了一个护盾实验室,因为引擎已经被损坏,无法提供军用能源供能,所以只能使用民用能源,每次充能需要 2 小时,无法实现连续实验,不过只要有一款微缩引擎能工作,就能实现能量自由。
就这样反反复复折腾了 1 天,第一款划时代意义的微缩引擎出世,这是革命性的成果,虽然它很小巧,输出能量很小,不足机甲引擎的千分之一,但是它却全是由机械纳米虫构成。
这款微缩引擎命名为\微龙1代\
有了微龙 1 代引擎,能量护盾实验室可以全功率运行,微龙快速进行不断迭代,很快迭代到了第3代,能量护盾实验室需要 20台供应能源,现在已经可以一台供应能源,能量效率达到了 2%,基本上微缩引擎已经迭代到了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