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雨烟转头看过去,才发现是渔船。这船上的老渔翁,也不是捕鱼,也不是钓鱼,而是驱使一种水鸟,下水去吞吃鱼儿。不一会,那鸟儿从水底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略更小说网 www. LueGeng.com,北宋庶女种田日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水底跳上来,在那渔船上吐出了数条鱼儿,有大有小。
丹秋说道:"那是什么鸟啊?还帮人捕鱼,真的好好玩啊。我要是也能养几条这样的鸟,岂不是每天都有吃不完的鱼?"想着,想着,丹秋就露出了笑容。似乎自己真的有这么几只鸟儿,每天会自己下河去捕鱼,然后飞回来,给她吐出几条鱼儿。每天都有好吃的。
"那样,三哥哥也不用去收鱼了。我每天给三哥哥提供鱼,还可以多挣一笔呢!"丹秋笑着河说道,似乎自己真的收获了很多鱼,赚到了不少钱一样。简直是,异想天开。
柳雨烟笑道:"那是鸬鹚。别名水老鸦、鱼鹰,是老渔民专门养来捕鱼的,但其实你要知道,那些鱼鹰其实都是被渔民用绳子绑住很久,知道鱼鹰不会逃跑,这才形成了这样的局面。而且,即使如此,渔民也要将鱼鹰的身子绑住,免得鱼鹰吃了太多的鱼,还有稍微大一些的鱼,鱼鹰都是吞不下去的。"
因为隔得有些远,丹秋看的不是很仔细,但似乎确实是有绳子绑住一样。顿时,丹秋就觉得,这太不好了。只是人家渔民的生计,也不是她想什么就是什么的。
丹秋就是这么个性子,兴致来了,就兴高采烈的。兴致没有了,就显得有些蔫。张妙清走过来,笑道:"你倒是知道的多,都是从哪里知道的?"
张妙清可是知道,柳雨烟一个女孩,也不常出门,当然了,想出门也没有办法。柳府那边管的虽然不是很严,但没有银子,难道不需要为了生计着想?
柳雨烟看到是张妙清来了,连忙让了一下,让张妙清在旁边找了个位置坐下。柳雨烟这才说道:"师父,您应该也听过这么一句话。叫做,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当然这句话的意思,其实还是因为,秀才也算是有功名的人,也懂得字,可以看朝廷的邸报。"邸报"最早出现于汉朝,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但有史可依的华夏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邸报是华夏古代报纸的统称,也就是各处官府,抄写朝廷的大事,或者是一些纲领的报纸。
秀才有功名在身,也是可以看到一部分的。这才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原因。柳雨烟的父亲虽然是主簿,但双方并不亲近。而且柳雨烟身为女子,也是绝对不能看邸报的。所以,柳雨烟这里说的原因是,她可以看出。
这倒是柳雨烟的特点,她平常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书了。不管是什么书,医书,还是其他的杂谈。在这个古代社会,又不能上网,又没有别的事情。要是只靠着每天喝喝茶,就打发了一天,那就太无趣了。
所以柳雨烟到处收集书籍,不仅自己收集,也让二哥哥等人,看到好书,记得给她买一份。张妙清点头:"看书也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不过,能知而行之,才是最好的。看起来,你确实做到了。"
这就涉及到一个知易行难,知行合一的理念了。张妙清似乎也触摸到了这个理念。这就非比寻常了。要知道,这可是一代大儒胡子的理念。知行合一,可是把胡子的地位都快要上升到和孔子等圣人一个级别了。这在儒家是很少的。儒家的贤胜,除了孔子,就是孔子的徒弟。或者最少也应该是孔子的徒孙。传承下来,数千年了,儒家出了不少的大儒,但能达到称子的,也就是胡子一人了。
不过柳雨烟也没有继续说这个话题,没有意义。她和张妙清都不是儒生,甚至都不是男子。就算是提出来了,也没有意义。先不说,有没有儒生会听。就算是有,她们也没有办法。恐怕,首先会受到的,还是各处儒生的攻击。
一代此人李清照,也只能是无病呻/吟一二,其他的也不敢说什么。无非就是说一些诗词,愁,愁啊,真的愁!我每天都愁,这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就是一个字,愁!所谓的婉约派,大概也就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