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草原上的大祭师。虽然不知道薛国北方的狄人认不认可这个大祭师,但如果卢绾带了幽山国北方狄人部落的大王去和他们交涉,一定事半功倍。不过战争没能解决的问题,贸易竟然可以解决,薛武安也的确没有想到,"就真的没有边患了吗?"
"没错。"孙桓兴奋地道,"这几个月的冬天,原本是狄人南下劫掠的好机会,但是今年十几万狄人从草原上涌入边境大市来交易,据说后面还有更多,边境上的老百姓刚开始很怕,后来也放开胆子去贸易了。平时我们觉得平平无奇的东西,草原上的人却非常紧缺,比如铁农具和锅碗器皿。就算有些好战的狄人大王,现在也组织不起相当数量的人力来进行劫掠了。"
薛武安不禁啧啧称奇,"相邦真是太厉害了。"
"相邦说,如果薛王愿意与狄人进行会盟,正式承认各自的平等地位,那边患至少可免百年。"孙桓继续道,"可惜王上似乎还在犹豫要不要这样做。"
虽然生活在薛国土地上的人自古以来都和北方狄人有通婚的习俗,古代生活在这里的公卿甚至乐于迎娶狄女。但后来随着狄人与夏人的矛盾日益激烈,相互之间的战争也越来越多,这样的自由往来也就变得少了。现在薛国已经部分摆脱了夏礼的束缚,可以去做一些前无古人的事,但可惜的是夏礼虽然不在了,但它对人的影响仍在。薛王穰可能一时之间难以接受要和那些以前看起来与禽兽无异的草原诸部会盟,不过薛武安相信他迟早能迈过这个坎。
"所以你们就把所有的骑兵都调回来了?"薛武安问道。
"所有?"孙桓笑道,"薛将军,我们楼林军现在有三万骑兵。"
"什么?"薛武安大吃一惊,要知道,梁国那么庞大,王族军也不过万余骑兵。三秦中的另外两国,平时作战的时候也不过数千骑兵。楼林军只是薛国的一支常备,竟然已经有三万骑兵?
"荣将军常年在雁门,观察狄人的战法,也一直在不断改进我军的不足为奇。"孙桓笑道,"但是荣将军毕竟不敢大刀阔斧地改革,现在有了相邦的支持,许多事他也能做了。罗鸿将军在北方畜养的良马数量很多,荣将军便用它们来扩充骑兵部队,为了解决训练的难度,荣将军还大量雇佣狄人,教他们夏人雅言,对他们加以训练。虽然看起来花了很多钱,但这些狄人少年天赋极好,从小就生活在草原上,稍加训练便足以见效,费用比起以前的骑兵训练只多不少。现在楼林军已经扩充到了六万,一半都是骑兵,相邦打算把他们拆分成两支部队。平时他们身穿狄服,按照草原的习惯喝奶酒吃干肉,粮草和装备上的花费都削减到了极致,所以没有给晋阳中枢带来更大的财政负担。"
六万人!
薛武安只觉得浑身一颤,他从来都没想过竟然可以用这种方法减少训练和补给上的花费。雁门和大泸都不是富庶之地,现在竟然不靠更多的中央支出就可以养活六万常备军队。如果以后再努力把这种经验推广,那薛国的部队在数量和质量上岂不都可以走上一个新高度?
想到这里,薛武安竟然激动得难以言表,长期以来,他都对薛国的军队没有什么信心。当他看到秦军的基本素养后,更是觉得薛军只有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下才能将其胜过。可是合纵之战证明,如果本身军队的素质不过硬,数量上的优势很容易被敌将的智谋打消。但是楼林军的做法是一个对薛国来说前所未有的经验,犹如打开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般。
"相邦可真是奇人啊。"薛武安苦笑摇头,他现在对于卢绾是越来越佩服了,"对了,你刚刚说到罗鸿,他也来了吗?"
罗鸿是薛武安认识的第一个安西君门客,当初自己能从於安城安全走到皋狼,除了白姝所率华清院剑士的功劳外,罗鸿的接应与杨益的援救也很重要。虽然后来很少见到罗鸿,但是薛武安也会时不时想起他来。
"他在后面,还带着两千多人。那两千骑兵骑着的是新马,仍要磨合,他就一直在照看他们,速度没跟上。"孙桓笑道,"大概再等两日吧。"
"有机会,你一定要带我去北方看看。"薛武安蓦地道。
孙桓一怔,随即点点头,"我们那边随时都欢迎你,薛将军。"
过了两天,罗鸿还没有回来,郸平郡郡守萧弭倒是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