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的雨来得又急又猛。方稷站在实验室的窗前,望着外面如注的暴雨,雨水在铁皮屋顶上敲打出震耳的鼓点。潮湿的热气透过窗缝渗进来,显微镜镜头已经蒙上了一层薄雾。
\这天气...最近怕又是要接连下雨了。\郑国栋放好墙角的水桶\叮咚\作响,接着天花板漏下的雨水。
方稷盯着显微镜下的花粉粒,眉头紧锁。第一批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后代长势喜人,但到了抽穗期,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这些植株的花药干瘪萎缩,像泄了气的皮球,抖不出一粒花粉。
\杂种不育...\方稷轻轻捏碎一个花药,指尖沾上些微黄的粉末,\和预想的一样。\
郑国栋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刚冲洗出来的细胞学照片:\染色体配对异常,减数分裂时出现大量单价体。\照片上,杂交种的染色体像一群找不到舞伴的孩子,杂乱无章地分散着。
晨会上,铁柱铺开一摞文献:\目前按方老师说的,查到有三种解决思路:染色体加倍、桥梁物种回交、特殊细胞质导入。\
知微重复了一下:\染色体加倍?\
方稷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起来:\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有42条染色体;偃麦草是二倍体,14条。它们的杂交种是28条,不成套。\粉笔吱呀作响,\如果用秋水仙素处理,让染色体翻倍成56条...\
\就像骡子变不成马和驴,但可以变成能生育的新物种!\方稷这么一说冯知微恍然大悟。
无菌操作室里,方稷正在配制秋水仙素溶液。这种从百合科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浓度必须精确到0.05%,高一分则毒害植株,低一分则无效。
\温度要控制在18c。\郑国栋调整着恒温水槽,\处理时间4小时。\
铁柱将杂交苗的根系浸入溶液。这些幼苗是他们三个多月的心血,任何闪失都可能前功尽弃。
处理后的第七天,大部分幼苗出现了药害症状,叶片卷曲,生长停滞。冯知微每天记录存活率,曲线直线下降。
\还剩三株。\她的声音有些颓废发抖,\要不要降低浓度再试一批?\
方稷摇头:\等。秋水仙素的作用有延迟性。\
奇迹发生在第二十一日。一株看似枯死的幼苗基部,突然冒出了嫩绿的新芽。显微镜下,新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检测结果让所有人屏息,56条!
这个被命名为\wA-1\的植株,在精心培育下终于开花。郑国栋用镊子轻轻拨开花药,金黄色的花粉如雾般散落。
\育性恢复了!\他在显微镜下确认了花粉活力,\但只有30%左右。\
方稷却露出笑容:\够用了。现在,我们要用它做父本,与普通小麦回交。\
田间设计图上,方稷画出了复杂的回交方案:
wA-1(56条染色体) x 普通小麦(42条染色体)
通过分子标记追踪偃麦草的有益基因,多代回交稳定性状。
\这就像把偃麦草的几块拼图,小心地嵌入小麦的基因组。\方稷比喻道。
为了准确追踪目标基因,冯知微开发了一套简易的分子标记系统。实验室里,电泳仪日夜运转,她通过特定引物扩增出偃麦草特有的dNA片段。
\看这个条带!\她指着凝胶上明亮的荧光带,\抗锈病基因就在这条染色体上!\
铁柱按编号采集叶片样本,杂交圃里,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正在进行。小麦的花期只有短短几天,团队分成三班倒:
早班(5:00-12:00):铁柱带队进行去雄,用镊子精确剔除母本花药
中班(12:00-18:00):冯知微负责花粉采集,在wA-1盛花期收集活力最强的花粉
晚班(18:00-24:00):方稷和郑国栋进行人工授粉,每个穗子套上羊皮纸袋
试验站的杂交工作全面展开。冯知微负责记录,她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符号:\△\代表长势良好,\○\表示有病虫害风险,\☆\则是重点观察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