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工业之动力帝国最新章节!
“改装核潜艇??”
这几年熊伟信越发觉得,事情到了梁远手里之后,总是向着无法想象的趋势发展。
“这么大的事情,小远怎么不报备一下呢”
熊伟信抬手指了指屋顶。
“报废的东西有什么好说的,再说收购核潜艇这个建议也不是远嘉提出来的,这个计划完全是挪威人搞出来的,刘文岳在Subsea 7公司技术部听取技术部门的发展报告时,才知道在我们收购之前,挪威方面和苏联询问过相关方面的事宜。”
在九十年代初期,随着深海采油技术的发展,一种水下大型工作站在海洋工程领域被提了出来。
一般来说,海上钻井平台只是解决了勘探钻探和油田打井的问题,真正的资源开采是个十分庞大的水下生产体系。
一个合格的海上油田生产区域包括水下井口、水下采油树、海底管汇及跨接管、脐带缆、海底增压与分离设备、控制监测设备、生产立管等等。
水下生产系统开采出的油气资源,不但原油和天然气混合在一起,还包涵了极大的水份,在油田开采后期油井出油是含水量往往会突破百分之八十,而工业应用上标准原油的含水量不高于百分之五。
哪怕在新世纪全自动分离处理油气资源的水下处理模块也没有彻底成熟,因此类似于超级油轮的复式储油卸油船(FPSO)就成了技术上唯一的选择。
从水下生产体系开采出来油气资源,通过FPSO进行原油脱水,天然气分离之后,经过计量装置把处理好的原油打入储油仓,等待穿梭油轮将原油运输回陆地。
海上采油有一点和陆地上类似,就是在油田区域不停的打井,在陆地上这事很简单一部磕头机,一段管线直接搞定,在海上这事儿的难度被极大提高。
钻井平台打个洞然后拍拍屁股走了,水下建立井口,铺设管道,首次油气分离设备的安装,各种阀门控制等水下工作都由辅助支援船只进行施工。
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油井,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多的产量和更多的金钱,不过海洋和陆地最大的不同就是季节性多发的台风给正常生产施工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核潜艇就是这样走进了海洋工程师的视野。
在挪威Subsea 7公司的发展计划中,打算把漂浮在水面生产体系施工支援船舶体系彻底水下化。
水下化的好处除了避免因天气问题影响施工之外,靠近工作面可以带来更快的施工速度,更低的施工事故率,更少的耗材,最重要的是能给企业业主带来更多的利润。
在海上产油井的施工费用多达四万至六万元/米,一口油井或气井的施工费用基本都是亿元级别起跳,花掉二三个亿打好一口油井是非常普遍的事,而用核潜艇改建的水下工作站在节省施工成本上有着很大的优势。
心里有鬼的梁远详细的和熊伟信说了一遍核潜艇改水下工作站的来龙去脉,先把自己打扮成了一朵无暇的白莲花。
“海洋石油勘探一口井居然要上亿元,远嘉搞海洋石油开采不会赔钱吧?”
熊伟信有些担心的问了一句。
此时的国际油价还不到三十美元,而以海洋石油八十年代国际平均的开采成本来看,没有低于三十二美元的,看起来搞海洋石油开采的都是赔掉裤衩的节奏。
在石油天然气开采领域,每桶原油的成本可分为三大部分,勘探成本,开采成本,开采成本以外的其他成本,以各种设备设施折旧为主。
勘探成本是指在资源勘探队伍在各种玄学的武装下,对着地球到处打眼钻洞,蒙对了就发财了,蒙错了就玩完了。
一般来类似壳牌,BP,美孚这类大型石油集团每年的玄学费用都多达百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钱都相当于丢到水里,只有极少数资金才能发现有商业价值的结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共和国大庆油田的发现史,十一区号称大鸟萌妹可以自攻自受的自大非酋偷渡欧洲失败被大美利坚吊起来打,连五彩小蘑菇都被喂了两颗,不是主角怎么信玄学都是没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