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虔诚的佛教徒,为了成佛这个最终目的,不惜断绝七情六欲。可见男人内在的自我实现的动力,是超过对女人的渴望的。
男人还是要成为强者,要不断的自我实现。甚至自我实现成为强者的目的,要超过对女人的渴望。“成为强者”和“得到女人”两者做一个选择,有时候可以选择强者。
银子,是最简单的衡量一个男人实力的条件,在女人包括男人的心中,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都是强者的一种表现,只不过,女人有时候会选择性忽略一些东西,甚至会忽略银子、物质!总体上来说,女人更加的感性,但是,一旦女人理性起来,是十分可怕的,她们会在认准了之后“死不悔改”。
这么复杂的理论,小捕快自然无法理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略更小说网 www. LueGeng.com,猎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法理解,在他看来,有了足够的银子,他就可以生活,那么女人也应该可以生活,就算他死了,他的女人也一样可以生活下去,毕竟他的女人在他死之后,是不需要为吃穿发愁的。
小捕快想得是很完美的,这样完美的事情也的确有可能发生,由其是在他的女人有了他的孩子之后,女人在不缺少物质的情况下,是很容易按照小捕快的完美想法生活下去的,在大多数女人看来,找个男人并不比照顾自己的子女更重要。
小捕快瞪了掷空一眼,信心满满地说道:“只要留给女人足够的银子,她至少可以不必为了银子出卖自己,就算是看在银子的面子上,女人改嫁的可能性也会更小,她再找的男人也一定不会是穷鬼,否则女人是不可能看得上的!”
掷空闻言,竟然陷入了沉思。一个方外之人,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老婆,以为是修行,只是他的修行才刚刚开始,还完全没有掌握夫妻之间的真谛。
诗云: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这首诗很有哲理意味。由于首字“至”字在诗中反复出现八次,故题名“八至”,这在文人诗中很别致。
此诗由远近东西至深浅清溪,再至高明日月,又至亲疏夫妻,诉尽人生无奈颓靡之态。全诗二十四个字, 却是一程生命由盛及衰的花开花落,道破了人生的真相。首句“至近至远东西”,写的是一个浅显而至真的道理。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位,地球上除南北极,任何地点都具有这两个方向。两个物体如果不是南北走向就必然有东西区别。所以“东西”说近就近,可以间隔为零,“至近”之谓也。如果东西向的两个物体方向相反,甚至无穷远,仍不外乎一东一西
,可见“东西”说远也远,乃至“至远”。这“至近至远”统一于“东西”,是常识,却具有深刻的辩证法。
“至深至浅清溪”,清溪不比江河湖海,一目了然能看到水底,“浅”是实情,是其所以为溪的特征之一。然而,它又有“深”的假象,特别是水流缓慢近于清池的溪流,可以倒映云鸟、涵泳星月,形成上下天光,令人莫测浅深,因此也可以说是深的。如果说前一句讲的是事物的远近相对性道理,这一句所说的就是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属于辩证法的不同范畴。同时这一句在道理上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世态人情。总此两句对全诗结穴的末句都具有兴的意味。
“至高至明日月”,因为旁观者清,站得高望得自然就远看得自然明朗。日月高不可测;遥不可及,这个道理很浅显。这第三句,也许是最肤浅的。“高”是取决于天体与地球的相对距离,而太阳与月亮本不一样。“明”指天体发光的强度,月亮借太阳的光,二者更不一样。但是日月同光是人们的感觉,日月并举是向有的惯例,以此入诗,也无可挑剔。这个随口吟出的句子,在全诗的结构上还有其妙处。警句太多容易使读者因理解而费劲,不见得就好。而警句之间穿插一个平凡的句子,恰有松弛心力,以便再度使之集中的调节功能,能为全诗生色。诗人作此句,应当是意在引出下句。
前三句虽属三个范畴,而它们偏于物理的辩证法,唯有末句专指人情言之,是全诗结穴所在——“至亲至疏夫妻”。因为夫妻是没有血缘的亲人,在一起就是一个人,分开则形同陌路,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有之。当代某些学者试图以人的空间需求来划分亲疏关系。而“夫妻关系”是属于“密切空间”的,特别是谈情说爱之际。从肉体和利益关系看,夫妻是世界上相互距离最近的,因此的确是“至亲”莫若夫妻。然而世间的事情往往是复杂的,伉俪情深固然有之,貌合神离而同床异梦者也大有人在。夫妻间也有隐私,也有冲突,也有反目成仇的案例,正所谓“爱有多深,恨有多深”,不相爱的夫妻的心理距离又是最难以弥合的,因此为“至疏”。在封建社会中由于夫为妻纲,男女不平等的地位造成了夫妻不和谐的关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了没有爱情的婚姻,而女子的命运往往悲苦。这些都是所谓“至疏”的社会根源。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妙在饶有哲理和兴义,则末句之妙,专在针砭世情,极为冷峻。
这首诗和一般讲究起承转合的诗不同,这诗语言淡致,平白如话,但平中见奇绝。诗的前三句是个过场,其存在是为了衬托最后一句。层云叠嶂,前三句过后,才显出最后一句峰峦。“至亲至疏夫妻”这话满是饱经人事的感觉,比一般的情诗情词要深刻得多,可算是情爱中的至理名言。夫妻间可以誓同生死,也可以不共戴天。这当中爱恨微妙,感慨良多,寻常年轻小姑娘想说也说不出来,必得要曾经沧海,才能指点归帆。或许正是看透了这些,诗人才宁愿放纵情怀,引起人们的共鸣。
全诗字字至理,第四句尤是至情。然而,诗若出自男子之口,则为薄幸无情;出自妇人之口,则为防微虑患。大抵从老成历练中来,可为惕然戒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