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帝国霸业之崛起最新章节!
归纳起来,就是“五统一”吧。首先是统一文字。
中国古代,有文字证明的历史是从商朝时起,可见文字是在商朝以后普及起来的。到春秋战国,文字已经从甲骨文进化到“金文”,也就是钟鼎文,刻在青铜器上的。
这种金文,形制华美,各诸侯国在使用时,笔画也比较一致。可是其他刻或写在兵器、陶器、竹简和丝帛上的文字,就大不同了,有的字差异很大。如果齐国人读不懂赵国的字,那太正常了。这就是《说文解字》上说的,“语言异声,文字异形”。
秦一统天下后,这事儿就显得比较麻烦,说方言咱管不啦,可是皇帝的诏书发到南边的桂林郡,当地官员全不认识,那还怎么工作?秦始皇觉得这是大问题,就交代李斯他们来做统一文字的工作。
李斯等人领命,以老秦人习惯用的“大篆”为基础,吸收了齐鲁一带流行的蝌蚪文,创造了“小篆”,其优点就是笔画简略好写。为了普及,李斯用小篆写了《仓颉篇》、赵高写了《爰历篇》、胡毋敬写了《博学篇》,作为儿童识字课本,发到全国去。
在文字上更进一步的改革,是出现了更简单的字体“隶书”。这种新文字的创始人,是一位叫程邈的衙门小吏,因犯了罪,在监狱里呆了10年,没事儿就琢磨文字演变,大有成就。秦始皇认为他太有才了,开恩予以释放,还把他提拔为御史。
秦始皇大概是批复公文批得太累了,认为写篆字跟画画一样,不科学,就命程邈发明一种更简便的新字体。
程邈这一研究,就不得了啦。他把篆字笔画转折处的圆弧形,全部改为直角转折,成为后世“方块字”的起源。从此,华夏主体文字就变得横平竖直,方方正正,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的曲里拐弯分道扬镳。
当时秦朝实行严刑峻法,征发民夫、派遣戍役、监狱断案这类事特别多,文书工作繁重。这种新字体,因为易写,深受当时抄写文书的“徒隶”欢迎,一下就流行开来,后世也就把它命名为“隶书”。到汉朝,隶书已上升为主流字体。
秦始皇对文字的改革,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只可惜这文字后世并未冠名为“秦字”,反而给了承袭者冠名权,叫成了“汉字”。
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建设强势文化,在后世还曾影响到周边国家。华夏族群之所以有强大的凝聚力,统一文字的作用,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至于说我们今天还在受用秦始皇的恩惠,这不就是很好的例子么?
秦始皇的第二功,是统一度量衡。
度量衡,也就是计量标准,关于长短、容积、轻重什么的——斤两,斗升,尺寸。这东西既跟国家税收有关,也跟老百姓过日子、做生意有关。秦国从商鞅变法起,就对计量标准进行了统一规定,官府每年都要校准一次。秦国的量制(升斗)也比较科学,是十进位制,不像齐国是四或五进位制。
秦始皇的统一意识特别强,他就是要把秦国的先进标准推广到所有的“新区”去。
在统一的当年,他就下了诏令统一度量衡,俗称“四十字诏”,把这个诏令加刻到秦国原先的所有量器上。现存于世的“大良造商鞅方升”等文物,就刻着这个诏书。
战国时,六国各自为政,老百姓和官府约定俗成,度量衡各自不同,国与国之间的交易要经过复杂换算,算得人头晕。秦始皇的这一整顿,不用说,大大方便了群众,促进了商贸发达。
秦始皇还规定,六尺为步,240步为一亩,这个算法后来延续了千年,大致不变。
他的第三功,是统一货币。
春秋战国的货币之乱,也足以让人头晕,可以写一部书了。像齐、燕用的是“刀币”,三晋用的是“布币”,楚国用的是“蚁鼻钱”,五花八门。这些钱币,当成艺术品来看是绝佳,如果互相要兑换,一个人的脑袋还真是算不过来。
秦国使用的货币,是方孔圆钱。秦始皇统一后,制作了法定货币“秦半两”圆钱,与黄金并用。其他商周以来作为古老货币流通的珠宝、龟甲、贝币、银子等等,统统退出流通领域。
从此,铜制的方孔圆钱作为主流钱币,在我国流行2000年,直到清末才退出货币体系。
秦始皇的第四功,是统一交通。
交通在古代,不光是关乎老百姓出行方便,还关系到国家的税收、征战、行政效率、信息传递、维系边疆等等,可说是政治、文化的大动脉。
在没统一之前,各国道路不一般宽,车辆也不一般宽。诸侯为防止外敌侵入,还设了很多关卡,就如现代的“柏林墙”。
于是,秦始皇在实行“书同文”之外,又下令“车同轨”,车道宽度为六尺,全国一样,六国的所有关塞统统拆毁。
统一之后的第二年,他又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建古代的高速路——“驰道”。路宽五十步,路基宽厚,埋有金属标杆,两旁遍植青松,壮丽无比。
从统一第三年起,他就在这条高速路上出巡全国,第一次就去了今日的山东半岛,登上了泰山,然后转到琅琊、彭城,看完了南岳衡山才回去。这条路线,就是今天开汽车跑一趟,也不轻松。
为了防御匈奴,秦朝还从咸阳往北,修了通往边境的“直道”,用以运兵运粮。后来司马迁去北方旅游,走过这条路,看见道路凿山填谷,感慨始皇帝太不爱惜民力。不过这个问题,就看怎么看了。就防御匈奴而言,比较一下秦的气壮和汉初的窝囊,不能不承认秦始皇还是够有气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