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坡兄,这是飞机侦察得到的情报。”孙传芳递过去一份材料后说道,“飞机显示敌人在进行大规模的调度,准备对我军前沿阵地展开攻击。从数个飞行员的侦查情报综合显示,敌人的步兵队伍在散开,骑兵队伍则在对外扩展。”
蔡锷一边听,一边示意参谋在地图上标示敌人的动向,随着红蓝铅笔的勾勒,大体上的箭头态势就开始成形了。
“嗯,三面包抄,扇形展开,有点意思。”蔡锷笑了,“毛子胃口不小,看来想把新界一举拿下啊……”
“有这么点意思,不过,我觉得有几个地方比较奇怪。”孙传芳说道,“侦查结果显示,敌人在各个方向的兵力看不出多寡的区别,似乎是齐头并进,分路突破,这不太符合作战常识;第二点,鄂木斯克到新界之间铁路目前依然是可以凭借的,为什么敌人放着铁路不用,偏要用步兵两条腿跑路?第三点,骑兵作为全军的尖刀,肯定要集中起来使用,像这般分头行进,倒像是斥候手法——可是,谁也没有见过数千人充当的斥候队吧。”
“你的意思是,其中有诈?”蔡锷笑道,“事有反常必为妖,布琼尼这般手法,不太高明啊……”
大本营会议上,蔡锷详细了解了布琼尼等人的情况,虽然他对布琼尼及其手下并不熟悉,但经过穿越组的反复教育,他从来没有将对手看得很轻,相反,他绞尽脑汁从各处搞来有关苏俄内战的资料进行研读。虽然内战中红白两军的对抗激烈有余,战术、战略成分相对较弱,但红军的坚忍不拔,以弱胜强,甚至布琼尼本人的传奇经历都让蔡锷所佩服——这才是值得尊敬的对手。现在对手摆出这番架势来,蔡锷一点都没有看轻对手的意思,反而觉得,这当中透着一些古怪。
到底是什么呢?蔡锷反复看了几次沙盘上的标识,因为情报不多,除了知道骑兵军的主官和主要将领外,其他情况知道的很少,从鄂木斯克逃出来的那些人身上虽然打听到了不少消息,但都是一鳞半爪,拼凑不出完整的景象,更要命的是,这些人的情报还是互相矛盾、无法明确验证的。因此,只能依靠飞行侦察来判明敌情动向,不过,飞行侦察虽然简便,也足够一目了然,但谁知道对方会不会进行伪装。
在鄂木斯克城里,原来也有军方的谍报人员,但当时收集的情报,主要在于鄂木斯克政权的一点一滴,对突然而来的布琼尼集团,不见得有多少针对性的收获,急切之间,也难以打听到足够的消息。蔡锷决断再三,还是让情报员选择蛰伏,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出来暴露。而在仇视布尔什维克的白俄群体中新近发展的间谍,还没有系统地接受谍报培训,无法派上大用场。因此,除了飞行侦察,最后剩下一个情报获取的途径,便是敌人的电报。
而恰恰是有关截获电报的判读,更让中路军司令部陷入了迷惑。
红军的密码系统虽然比高尔察克政权高明了一些,但在国防军眼里,还是简单地如同儿戏一般。或者说,俄国人似乎从来就没有重视密码。因此,每一份电报,司令部很快就能破译出来,这当中的速度,甚至超过了接受方的译电速度。
通过电报,中路军知道了对手大约总兵力在12-15之间,除了有4个骑兵师以外,还有12个番号的步兵师和集团军司令部,当然,红军的部队体系是很不健全的。同样是一个师,多的有1万5千人,少的不到7000,甚至于装备和制式也不完全统一。从截获的情报看,后勤方面的需求中就列明了7.92mm、7.62mm和6.5mm三种不同口径的步枪弹。蔡锷知道,那里混杂着缴获的德国步枪、从高尔察克政权处获得的中国步枪和原先沙皇俄国从***进口的步枪。只有几个骑兵师,编制看上去还算完整,制式也相对统一,不过,肯定比不上国防军的整体。
每每到这里,蔡锷就由衷地佩服秦时竹。因为士官毕业、新军出身的蔡锷最清楚原先大清的国防情况,那是真正的万国牌,什么样的装备都能从中找到,秦时竹依托辽阳实业大力发展军工,不但军队制式迅速统一,而且还增添了不少的新装备。单就步兵装备而言,国防军的精锐程度是有目共睹的,在全世界也排得上号。逐鹿计划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功,就在于背后不断增长的综合国力,而俄国这个庞然大物的崩溃与内乱,就会削弱自己的国防实力。
蔡锷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地缘***,布尔什维克将来都是中国可怕的对手,更不用说两国之间的历史恩怨和国土纠纷,能够削弱俄国一份就会让中国将来安全一分。
可恰恰是这种单向透明,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因为布琼尼不但在军事部署上如此***作,在向俄共中央汇报时,所有的电报内容也是与战场上的调度情况是吻合的。唯一区别的是,电报会列明部队番号与大体位置,比飞行侦察的情况更全面和系统一些——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既然飞行侦察,那就免不了对方的反侦察,弄点伪装或者佯动是再正常不过了。
布琼尼也在电文中列明了不利用铁路发起进攻的苦衷:“敌人拥有空中优势,一旦进行铁路机动,则一旦敌机轰炸,交通很容易被掐断,不似步行作战,队伍可以散开……”
可是,仗真的是这么打?
蔡锷觉得糊涂了。
按理说不应该啊!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