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最新章节!
李素咂摸了一下诸葛瑾提供的数据,又复盘思考了一下,也注意到几个疑问点,便打断对方的继续陈述,先追问道:
“一共六万八千户,居然只有二十八万七千人,每一户的人这么少么?前两年的账目我倒是没关心,往年往凉州移民也是每户那么少人么?今年的移民构成如何?”
按照这个比例,每一户才刚刚四口人多一点,这在汉末绝对算是少了。一般朝廷统计的户均人数都是六个左右。
诸葛瑾对答如流:“往年移民户均也在六口左右,但那主要是因为往年往外移的都是无地赤贫之家为主,益州当地人多田少。这些百姓要举家迁走,孤寡无人赡养,迁移成本也就高了。
今年主要是重点解决了蜀中大族的相对贫寒少地的分支,连杨洪杨太守都带头支持了,陈实也没办法跟着认了。陈杨两族旁支、佃户就厘清了两万多户外迁。
这部分里,还有很多是核查了分家不彻底的、要征收额外并户杂费的,让无地幼子分家出来移走。年长的父母随长子在益州养老。
另外,益州地方财政上,今年也对分家部分外迁的移民提供了新的补助,尤其是对部分成年子女外迁后、留下的老人。
我采取了‘从年过七十完全免税,降低到年过六十完全免税’,原本的‘年过六十到七十之间,按次丁男减半征收’,改为‘五十到六十之间就算次丁男,减半征收’。这两项措施之后,百姓也都很配合。
同时,还能进一步缓解益州未来的人口增长、同时又让移民到雒阳的百姓更有活力、未来可以出力更多、增长更多。”
李素听诸葛瑾的解说时,一开始还愣了一下,但稍稍消化了其中原理后,才不得不暗赞果然精妙。
诸葛瑾可以啊,做布政使这几年,自己都琢磨出那么多精微奥义的“宏观调控”手腕了,这些甚至都没有李素教,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之前李素要求的移民,并没有进一步的精细分化,加上都是最穷的人移民,所以这些移民的年老父母肯定都要跟着走,否则老人留在益州会饿死。
但实际上,如果考虑移民效率,以及对各地人口增长的调控,当然是“只移年轻人”的效果最大化,对成本的节约力度和效率也最优。
道理很简单,老人移出去,只是移了本地一张吃饭的嘴,但老人已经不会再生育繁殖了,就算不移出去,在益州当地养老十年二十年后也会自然老死。
年轻人移出去,年轻人还会繁殖,这样把生育旺盛的移到需要人口增长的地方,长期效益会更明显,对人口密集地区的调控效果也更好。
当然,往年诸葛瑾就算想到这一点,也没法做,因为老人留在本地没活路。而西北太穷,有点出路的大家族的贫寒旁支也不肯去,移民阻力太大,容易引起民怨。
今年之所以可以了,完全是因为移民不是去陇西、金城,而是来河南尹。
就好比后世你给一个成都人兰州户口你让他移民,他可能怨声载道,但如果你给他一个京城户口,甚至只是雄安新区户口,让他移民,他就会乐意。
益州人也知道,天下太平在即,雒阳的凋敝只是战乱导致的暂时现象。那里毕竟是曾经的大汉国都,现在还有李司空兼司隶校尉整顿治理,未来富庶起来可期。
这种情况下,对外移民的阻力大减,才能吸引到更好的移民人口组合。
而诸葛瑾想到的,就是不再只盯着底层赤贫,而是拆分当地大家族的没落旁支。
大家族的没落旁支虽然也没多少田和闲钱,但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用全家都移走,老一辈孩子多的,可以只让长子给父母养老,次子往下移民出去,全家的田都给长子种。
移年轻人的好处,就是对人口调控能事半功倍,因为你移走的不仅是现在这几个人,还有未来的繁殖能力。
同时把支持移民的人家,老一辈的纳税年龄降低十年,六十岁半税改到五十岁就半税,六十岁就全免,老人继续在故乡安享晚年就好。
甚至原本七十岁才全免的,现在可以改成七十岁政府还给少量基本口粮补贴,或者是给他负有养老义务的独子减税。
这样百姓的后顾之忧就少了很多,同时财政负担也不会很重——因为汉朝的医疗条件下,穷人能活到七十岁的比例其实很少,没几个人能拿到政府补贴。
诸葛瑾这一手宏观调控,居然把“退休养老补贴”的雏形给弄出来了,虽然不是普遍的。
不过,养老金制度在历史上的出现,本来一开始就不是普遍的——养老金制度最早在近代的普鲁士出现,一开始就是只给为国家立过功的退役军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