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的亡灵契约者

第258章 重要

最快更新反叛的亡灵契约者最新章节!

谢谢你的肯定与提醒,威德莫先生。”

“还比如他在生他的护卫气的时候,会故意称呼他为威德莫先生,而不是平时常常挂在嘴边的瑞斯。”

“瑞斯!”瓦伦丁的大眼睛瞪了过去,一双薄唇紧紧地抿了起来,看上去就像一只生气的大兔子。

亚瑟彻底笑出了声。

后来他才想到,似乎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开怀大笑过了。

看得出瑞斯的“肯定与提醒”还没有说完,亚瑟表示他要去森林里寻找鱼饵,暂时离开,二人也就先回去。至于邀请,亚瑟虽然说了同意,但他没有要去的意思。

二人走后,亚瑟让在营地工作的奈音询问乔纳森,瑞克是否有一个名叫瓦伦丁的朋友,一段时间后奈音告诉亚瑟,乔纳森只说瓦伦丁是瑞克的好朋友,但对其它却闭口不谈,她又询问了老哈士,对方也是一样。

瑞克知道瓦伦丁既然是瑞克的好朋友,还有瑞斯这种一眼就能看出强大实力的护卫跟随,自然不是什么普通人,乔纳森和老哈士都不肯说出他的身份也是正常。亚瑟并不在意瓦伦丁的身份,他喜欢瓦伦丁,但还没有信任他。

亚瑟有一种隐隐的感觉,似乎他和瓦伦丁的接触还远没有结束。

他的感觉在第二天就得到证实。

瓦伦丁在瑞斯的保护下前来拜访,他带来一个被毛巾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锅,端着它急匆匆地走来,把它放到亚瑟面前。

“这是瑞斯做的蘑菇汤,我希望你能尝尝。”

说着,瓦伦丁打开盖子,鲜美的味道和香气顿时喷发出来,在寒冷的空气中分外诱人。

“虽然瑞斯常年和武器为伴,但其实他很善于精细的事情。”

瓦伦丁说得骄傲自豪,站在后方的瑞斯看起来有点不好意思。

亚瑟接受瓦伦丁的好意,并请他们品尝他制作的熊肉干。正是来自昨天追赶瓦伦丁的那只熊。

“我打算用它的毛皮做点什么,手套,帽子什么的。你需要吗?”亚瑟问瓦伦丁,“毕竟是你把它引过来的。”

瓦伦丁摇摇头:“我不大习惯皮毛类的制品。”

亚瑟看向瑞斯,对方也摇了摇头。

他们围坐篝火,品尝美食,随意闲谈。明明是刚刚认识,亚瑟对他们两人却没有丝毫隔阂感,他喜欢和他们聊天,也喜欢和他们在一起。

这个发现让亚瑟有点不安。更重要的是,他从瓦伦丁的身上,嗅到了平静舒适的味道。

第三天,瓦伦丁又来了,瑞斯没有靠近,而是守护在远处。

瓦伦丁给亚瑟带来他引以为傲的热绿茶,亚瑟用肉干作为回礼。

第四天,瓦伦丁再次到来,这次他为亚瑟画像,亚瑟为此长时间保持不动,并第一次看到瓦伦丁专心绘画时的样子。

他想如果瓦伦丁拥有瑞斯的体格,他的专注如果在武器和战斗上,他一定会成为强大的战士。

尽管已经越来越熟悉,亚瑟的不安却也逐渐加重。他还没有准备好去喜欢谁,习惯谁。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
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
关于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拥兵八千魏武卒,朱元璋逼我交兵权——父皇,孩儿愿为大明镇守一方!拥兵十万铁浮屠,朱元璋让我卸甲归田!——父亲,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可郁郁久居人下?拥兵百万关宁铁骑,朱元璋逼我留在皇城养老;——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朱柏穿越大明王朝,成为朱元璋众皇子之一!大明初立,内忧外患;好在朱柏觉醒了签到系统,随着日复一复的签到,逐渐拥兵百万,威震天下!……这一日,朱元璋召
敏敏敏子
三国之董卓
三国之董卓
关于三国之董卓:东汉末年董卓的人生起伏,从一个满怀梦想的少年如何做到百姓爱戴的游侠,又是一个忠心为汉的士兵一步步做到一代权臣,可屠龙少年终变恶龙,可谓是一代人推着一代人,历史车轮难以改变
心百川
三国之醉卧美人膝
三国之醉卧美人膝
关于三国之醉卧美人膝:李复穿越了…一觉醒来,李复发现自己穿越到东汉末年。还是陇西李氏子弟!什么?再过几年就是黄巾之乱了!这可如何是好。还有那么多历史上的美女我还没见过呢。为了更好的活下去,李复决定高筑墙广积粮,迎接乱世。
狂徒K
庶子逆袭:萧逸尘的权谋征途与爱
庶子逆袭:萧逸尘的权谋征途与爱
关于庶子逆袭:萧逸尘的权谋征途与爱:萧逸尘,萧家庶子,于困苦中得,自此踏上逆袭之路。他在萧府饱受萧承业欺凌,却凭借坚韧毅力与过人智慧,一次次化险为夷。苏婉清,名门之女,与萧逸尘情投意合,在其艰难处境中始终坚定支持。她的温柔善良与深情厚谊,成为萧逸尘在风雨中的温暖港湾,二人携手共对诸多挑战。萧逸尘在朝廷权力的漩涡中奋勇拼搏。面对萧承业的百般陷害、慕容烈的谋反阴谋,他毫不退缩,凭借自身实力与智慧周旋。
潮流先锋
明末风云我来一统天下
明末风云我来一统天下
关于明末风云我来一统天下:于十一,一个现代平凡之人,意外穿越至明末的乱世。在这硝烟弥漫、生死无常的时代,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凭借着智慧与勇气,于十一带领他们在战火中崛起,初露锋芒。然而,前行的道路布满荆棘,势力的扩张引来各方嫉妒与敌视,兄弟为他浴血负伤,爱情也历经波折。面对重重挫折,于十一不曾放弃,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最终一统天下,建立新的秩序,给百姓带来安宁。且看于十一如何在这明末风云
于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