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飘扬

第344章 忙糊涂了

最快更新红旗飘扬最新章节!

除了留下几个神枪手监视小鬼子外,经过近七个小时的赶路,大家在天色渐渐明亮的时候总算是顺利的赶到了望夫崖。

望夫崖分为两边,一条公路从中穿过。

公路左边是一个高约七十米的小山坡,右边则是一个高约百米的山头,两边都是悬崖,尤其是下半部,都是人工开凿而成,偏偏那个望夫崖上的那块大岩石向外突出七八米。

也即是说,只要炸掉这块大岩石,要是技术得当,让炸下来的岩石刚好落在公路上,绝对能将公路阻隔段。

只不过,现在看来,小鬼子援兵被阻断在河儿滩,在此战结束前,小鬼子从三水县城发往这边的援兵,是绝对无法到达这里了。

也就是说,在望夫崖的准备,短时间内是用不上了。

“哥,你们怎么来了?”彭虎一身的尘土,不过笑的很是开心。见到李立龙就大叫着问道:“你们那边打的如何?”

“还不错……”李立龙带人赶到这里的时候,却发现这里寂静一片,一点都见不到大队人马忙碌的场面。顿时就把后面的话收了回去,转而把彭虎拉到一旁,小声问道:“二虎,都准备好了?”

“准备好了,就等着小鬼子送上门来找死。”

李立龙有点惊讶的看着彭虎那得意的神色,正色问道:“你确定?”

“当然确定!”

“可是我记得你们这工程量挺大的,怎么这么快就搞定了?”

确实如此,当初大家伙儿就很看重这里,甚至都约定,这里就成为阻断小鬼子援兵继续前进的最佳地方,因而,不仅把大部分地雷和炸药都放在这里,还给这里派了最多的百姓来帮忙。

可是,就算是再快,也没这么快的。因为按照李立龙的想象,这里怎么着也要等到今天中午才能彻底完工。

但是现在就完工了,能不让人感到诧异吗?

“很简单,因为老周带了游击队过来不说,还陆陆续续召集了上千百姓过来,人数多了两倍,这速度自然就更快了。”

怪不得这么快就完工了,原来如此!

李立龙心里对于游击队的能力,尤其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号召力,真的又有了更多的认识。心里甚至都觉得:老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按照游击队这种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只要不是自己出大问题,这么发展下去的话,搞不好将来还真的有可能掀翻老蒋了……

想到这儿,李立龙忍不住回头看了眼,见到周跃民跟周斌在说话,李立龙心里反而越发坚定了这样的想法:有老周这样的汉子,别的不敢说,但是这一带的百姓将来绝对全都支持游击队,将来别说小鬼子了,就是县政府都得姓共了,那么,自己该怎么办?是带着弟兄跟周跃民干,还是离开这里……不知不觉间,李立龙有了这样的想法,而这种想法,是第一次在他心里出现。

“哥!哥……”

李立龙回过神来,应付道:“嗯!怎么了?”

“哥,你看什么看的这么入迷?”

“没什么。”李... --

最快更新红旗飘扬最新章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星穹铁道:以游荡之名
星穹铁道:以游荡之名
关于星穹铁道:以游荡之名:自世界之外而来的游荡者,被冠以星神之名的非神非人之物,在宇宙中留下自己的记录,看着,记录者,改变着什么东西。唯我眼中的一切才是最重要的。
逆时鬼羯
怪诞世界求生:我有一辆蒸汽房车
怪诞世界求生:我有一辆蒸汽房车
关于怪诞世界求生:我有一辆蒸汽房车:一觉醒来,明野发现自己穿越到了一个名为怪诞世界的地方,而陪伴自己的只有一辆古怪的蒸汽房车。这个世界分为迷雾区域和安全区域,迷雾区域里蛰伏着大量的怪物和各种恐怖的存在,为了生存,所有玩家们都必须不停地驾驶着自己的怪诞房车前往安全区域寻求庇护……每个安全区域都限制了不同的庇护时间,庇护时间结束后,就需要驾车前往下一个安全区域。为了活下去,明野不得不踏上了这段未知的旅
野仔的窝
崩铁:成为飞霄白月光后我死遁了
崩铁:成为飞霄白月光后我死遁了
关于崩铁:成为飞霄白月光后我死遁了:丹鹤,持明族,身有龙相却无化龙妙法,不知为何原因而失忆,三年前在某星系漫无目的游荡时被星穹列车捡到,随后开始了属于他的宇宙冒险。直到他随车来到黑塔空间站时对一名白发无尾狐人一见钟情,此后就一直念念不忘,总是在撺掇星穹列车去往仙舟(丹恒:我谢谢你)。但是在真到了仙舟之后,他却并没有见到那名狐人女子,这让他有些失望。不过在回到星穹列车时,丹鹤在列车上见到了这位自称名
鹿鸣公子
偶像活动之星的传奇
偶像活动之星的传奇
关于偶像活动之星的传奇:新作品出炉,欢迎大家前往番茄小说阅读我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我会努力讲好每个故事!具体简介已在开篇前言中解释。
不务正业的桔子
宝可梦之命运的邂逅
宝可梦之命运的邂逅
关于宝可梦之命运的邂逅:宝可梦是这个星球上不可思议的生物,在天空、大地、海洋、森林以及世界各地都有它们的足迹。十岁的少年小明在得到他的第一只宝可梦小火龙后,开始了他的冒险,在旅行途中他遇到了活泼可爱的小悦,成熟稳重的阿成,以及如影随形的火箭队二人亚玛多和小三郎。小明在这个宝可梦的世界展开了一段命运与邂逅的旅程,将有无数挑战在等待着他。
闻风听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