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

第983、984节 西夏遗民的窑洞村寨

因为北方的耕地,数量真的很大。单论亩数,远胜平原稀少的南方。

可是为何北方能养活的人口,又不如南方?甚至明清时代还需要南方接济粮食呢?

除了南方粮食可产两季,北方只产一季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方开发太早,生态破坏严重,导致三年两旱。

草木稀少的结果,就是水土流失,同时造成降雨稀少。

三年两旱可不是夸张之词,而是事实。

这使得每户百姓需要更多的耕地,才能养活自己。好不容易丰收一年,还必须要储备灾年的粮食。日子能不苦么?

李洛和崔秀宁比谁都清楚,大自然的惩罚,绝对不会缺席,只会变本加厉。

这就是天道。

他下诏禁止北方继续开垦耕地,虽说耕地数量不会增加了,可随着生态的恢复,降雨量会增加,水利设施会得到更好的利用,土地的盐碱化和沙化也会得到改善。其结果必然是亩产提高,干旱年份也大幅减少。渔业和果业资源也丰富起来。

北方林海一旦恢复,数量不增的耕地就能养活更多的人,还能养的更好。

后世由于破坏太大,几乎到了不可逆的地步,国家花费了很大力气,见效也不明显。就算再重视,也难恢复了,如同癌症晚期。

可是在这个时期,只要李洛认真对待,并不需要花费多少力气,反而是统治者的意识更重要。如同癌症早期。

“传司矿使!”李洛又想起一个人。

“矿务司李栎,拜见陛下。”矿务司主官很快也跪在驾前。

李洛问:“李栎,银城郡(榆林)、晋阳郡、云中郡(大同)等地的煤矿,勘探的如何了?”

李栎是崔秀宁的学生,他回禀道:“启禀陛下,几年前雍州刚刚恢复,娘娘就令微臣派员去铜川县和银城郡神木县勘探煤矿,说老君梦示陛下,这些地方有大煤矿。眼下,铜川先煤矿已经开采三年,修建长安的砖瓦,就是用铜川之煤烧的。如今,铜川之煤制作的煤球,已经能供应整个关中。”

“不过,北地神木县很大,我们找了很久,才找到矿源,今年才刚刚开采,的确是好大的煤矿,储煤难以估算啊。只是这矿工尚缺,臣正准备奏请增加两万矿奴,产煤之后,直接从黄河运往中原出售。”

“至于云中和晋阳的煤矿,从去年才开始找,目前还没找到。请陛下责罚。”

李洛道:“云中(大同)的煤矿,才是最多的,这是老君启示。你们增加人手,尽快找到大矿。”

“煤,是替代木柴的。让百姓多用煤,少砍树烧柴,也是为了绿治。朕可以告诉你,北方的煤矿应有尽有,简直用之不竭,就看你们能不能找到了。为了让百姓少砍树,就要让他们烧廉价煤球。”

“我大唐有的是煤,没有大树值钱。别说几百年都用不完,就算将来用完了,海外也有的是。所以,朝廷的煤矿,以绿治惠民为第一要务。其次,才是盈利。”

“刘三治,朕的意思,你明白么?”李洛又看向专卖司的专卖使刘三治。

刘三治赶紧说道:“回陛下话,陛下圣训,臣铭记在心。朝廷煤业是为了百姓少砍树木,多烧廉价煤,盈利要退而求其次。”

李洛颔首,“就是这个道理。从今以后,煤的纯利润不能超过一成,不能擅自涨价,否则朕就要拿你是问。”

“陛下放心便是。”刘三治立刻表态,“臣一定不超过一成利润,绝不以高煤价掠夺民财。”

但是,对经济很敏感的刘三治接着又语气一转,“只是,只是…”

“只是什么?刘卿但说无妨。”李洛微微皱眉。

刘三治叉手道:“回陛下。这烧煤的成本,本来不比木柴贵。只是,要是远途运输,那边不同了。若是两百里之内运煤,臣还能保证,百姓用得起廉价煤,不比木柴更费钱。可要是距离一远,那运输成本便大增,除非朝廷亏本,不然百姓就只能接受高煤价了。”

唐廷和后世不同。所有矿产,一律朝廷计划性的专营专卖,民间不得开矿。既然矿业全部国营,那真爱百姓的朝廷就应该保证百姓用的起低价煤。

不然的话,那就是与民争利。钱是赚到了,可民心也丢失了。朝廷要是这样干,那就别怪百姓砍树烧柴了。

可是,煤炭虽然本身很便宜,但长途运输就贵了啊。就算用奴隶运煤,奴隶可以不要工钱,可路上总要吃饭,也要消耗钱粮啊。这都是成本。

那么,除非朝廷贴钱。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

李洛摇摇头:“刘三治,你这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南方先不说,这北方大地,几乎各县都有煤矿,只是大小不一而已。就算一县没有,郡内也肯定有。只要你们矿务司提高找煤的本事,就能把运输距离控制在两百里内。我大唐驿站四通八达,两百里内距离用骡车运煤,成本并不大。”

“还有,等到北方水利大兴后,江河通汇,水路纵横,用舟船运煤到各地港口,再用骡车陆运,也能大省运输成本。”

刘三治眼睛一亮,“是臣愚钝了。那臣回长安后,就增派人手,在北方各郡县发动百姓找煤,就地经营,百姓就能烧廉价煤了。”

李洛却是想起另一个东西:天然橡胶。

匠造司的匠师们已经改良了轴承,造出了先进的减震器,使得大唐马车的速度比之前提高了一半。要是再有了橡胶,那么就能制造出轮胎,马车的速度最少再提升一半。

只是,第二次去南美洲的船队出发快两年了,却一直还没有回航,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就是能回来,也未必能带回橡胶树和金鸡纳树,古柯树等东西。

李洛在延安城停留一天,就继续北上。

五月初八,圣驾一路北巡,终于来到无定河边的横山,这里完全是当年西夏的腹心之地了,也就是银州。唐廷废州设郡之后,银州被改为横山郡。

横山林海苍茫,草甸丰茂,是训练骑兵的好地方,当年这里出产的西夏横山铁骑,可谓最精锐的西夏骑兵。

只是,如今的横山健儿,很多都加入了唐军骑兵。

秦汉长城也在附近,南北朝时期赫连勃勃夏国所建的统万城也在东边不远,真的是边塞之地了。

虽然同是陕北高原,但横山一代的风景又和延安不同。

唐廷君臣们举着千里目,将这数里外的风物看的格外分明。

最主要是,窑洞越来越多,地上建筑越来越少,也就县城和市镇,还能见到不少地面建筑,就算是乡村中的大户人家,也都住窑洞。只是大户人家窑洞更大更多,还有院子,石兽,走马风灯。

而无论大户小户,几乎都有马厩。马匹也很不少。

延安的窑洞却没有横山这么多。

唐主用千里目看向一户人家的窑洞,只见一个高大健硕的老者站在窑洞前,手搭凉棚往御驾的方向看。

接着,这个老者遥遥下拜,他的家人也跟着下拜。与此同时,附近很多窑洞的人也都纷纷下拜。

很显然,附近的百姓知道圣驾经过。虽然还隔了几里远,可他们竟然自发的对着御驾下拜。

这些可都是西夏遗民啊。

此处的窑洞可与后世不同。后世的窑洞,大多建在黄土坡子上,周围一般都是光秃秃的黄土,显得既荒凉,又土里土气。

可是这一路走来,所有的窑洞都修建在郁郁葱葱的山脚或者山谷间,花木扶疏,溪水淙淙,看上去很有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的美感。

而窑洞也很少是单门独户。要么没有,要有的话就一定是一排,或者梯田一般几排。很多窑洞门口,仍然贴着去年过年的对联,或者挂着高粱尾巴。

很多没见过窑洞的南方大臣,不由啧啧称奇。当然,也有人面露不屑之色。有些南方汉人士大夫,比如钱选等人,仍然对西夏人怀有很大的敌意,或者说不屑。

李洛指着路边不远一座山麓下的、梯田般的密集窑洞,对群臣笑道:“你们休要小看窑洞,这其中可别有洞天,冬暖夏凉,而且建造起来不伤树木。”

“这里的西夏遗民,如今都是大唐子民,就连身份证件的族属,也成了汉人。诸卿可别要心生轻视才是。”

“走,朕带你们去窑洞村寨看看,让你们没见过的见见。身为朝廷大臣,怎么能不知道风俗民情呢。”

接着,李洛就下令往数里之外两山之间的窑洞村寨而去。

ps:蟹蟹大家的支持,晚安!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三国:黄巾天下
三国:黄巾天下
宿醉醒来,一睁眼却发现自己躺在尸骸堆里……搞清楚状况后,李汗青只觉心慌慌:我就一送外卖的,怎么就穿越成黄巾贼了?又名《一统三国,我的大煌天下》建了一个群:372,481,446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一下,提提意见
莫有光
谍网
谍网
山河破碎,倭寇横行,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看似不起眼的小翻译,在敌人的情报机构中慢慢成长,周旋、钻营、拉拢、打击,编制出自己的一张大网,屡建奇功不断升迁。可谁能想到,他却是一个三方间谍呢?
深蓝的国度
靖康年,这个太子超勇的
靖康年,这个太子超勇的
关于靖康年,这个太子超勇的:古有李世民十六岁从军,今有我赵谌九岁上战场!靖康年,金兵南下,生灵涂炭就在眼前!来自后世的铁血军人附体九岁太子赵谌,在这乱世即将开始的时候,以他的华夏军人之魂,重铸铁血大宋!太上皇赵佶,你不是喜欢奇石吗?待我打下五国城,送你去那里尽情欣赏!父皇赵桓,你是个好人,就是水平差了些,且在深宫安坐,万事有儿臣!左有韩世忠,右有岳鹏举,我大宋岂无名将?一手军事,一手改制,我大宋一
郭怒
华兴传
华兴传
关于华兴传:李政偶然获得光球,得知将会来到一处新世界。在师父梁继盛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的准备,大家携带物资,集体穿越光门,开始在新世界的生活。
山高路远月明
我帮秦始皇争天下
我帮秦始皇争天下
关于我帮秦始皇争天下:普通青年赵正上班第一天就被车撞,却意外穿越到嬴政十三岁登基那年,少年君主被吕不韦所杀,希望赵正接替他继续守护这段历史。之后赵正发现,在吕不韦的干预下,蒙骜在尚未出现在秦国历史中,五国一地未失,势力十分强劲,在这种情况下,赵正会怎么做?
梦回闻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