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重生之文化帝国最新章节!
“能够在无数同行业从业者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发掘出《第一次亲密接触》这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得上是出版界大事记坐标的作品,足以能够对阳一出版的目光有所了解,并且除了过人的好眼光之外,阳一出版将历次畅销书营销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完美体现在了这一次《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推广之中,单纯就对于一本文学作品的包装和推广来说,我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图书人,能够和阳一出版比肩,当然,营销手法是可以学习的,但从万千不同题材的书籍中发掘值得推广的作品,才是最难的一点……”
男生看着面前的评论文章,只是失笑摇头,《信民报》的主编说起来,应该算是罗戈家里一位叔伯的同学,而且要算是关系比较不错的那一类,从胖子偶尔透出的一点儿风声来看,两家逢年过节也都有走动,所以但凡遇上了针对阳一文化的报道,基本上都是正面一些的评论。如果碰上是“立场正确”的新闻,比如说之前有魔都官方参与的漫展,几乎都算是舆论上的鉴定支持者。
而这一回对于阳一文化包装操作《第一次亲密接触》,当然也是要好好的宣传一番——出版图书从来都不是坏事情,只要作品本身不存在负面意义即可。
放下了《信民报》,杨一继续翻动了一下其他的评论和报道,和漫展差不多,都是比较正面的新闻。这也不奇怪,漫展好歹还有人担心会不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带来一些譬如是“玩物丧志”的隐忧,可换成是文学作品。那么就几乎完全是两回事情了,多读读书,这是几乎被公认为有益处的好事情,当然不会来个人反对。
不过在这么多报道中,其中一份宝岛那边的评论,却忽然引发了杨一的注意——“两岸在文化领域内的交流,一直都没有中断过,然而从客观角度来看,却也一直没有十分让人瞩目的进展。这其中的缘由多种多样。本报也就不在此累述了。可这一次魔都阳一文化针对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学助教蔡志恒作品的操作,却让大家看到了其实文化交流不用流于形式,也不用太多官方的干涉,只要有了好的作品,那么一样能够造就出红遍海峡两岸的‘红书出来’……”
“在这一点上,阳一文化和蔡志恒先生,无疑为文化领域进一步的合作和交流,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哪怕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那也无妨。怕就怕大家都关起门来闭门造车,谁也不理会对方那边的优秀作品或者是市场资源。”
“而在《第一次亲密接触》大获成功之后,我们宝岛的优秀作家,会不会把目光投向大陆市场呢?而大陆那边的出版人。又会不会更加重视宝岛本土的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呢……”
“这还真是有够高姿态的……”杨一很是无语地摇摇头,心忖这个《自有时报》,还真是能够见缝插针。一下子就把自己放到了宝岛作家的灯塔位置上,说到内地的市场。可能不管是什么人都没办法无视的吧?不说那些逐利如同苍蝇闻到了“某某物”的商人,就算是相对来说更加清高一些的文人。估计也无法抵御如此庞大市场的诱惑。
之前也有过一些宝岛作家的作品,在内地这边流行,不过都是小范围内,那些真正喜爱文字的群体才会去注意。譬如一位很是有名气的作家林庆轩,一系列的散文作品就在读者圈子里非常受欢迎,但出了这个圈子以后,还有多少人知道他就不太好说了。内地的作家只要能够拿出一两部稍微在水准之上的作品,就能够自我宣传出去,而林庆轩其人其作在宝岛的地位,大致也和余秋宇贾品凹在内地差不多,可名气就逊色了不止一两筹。
因而这个《自有时报》来了这么一篇报道以后,可不就是给宝岛很多作家指出了一条路子么?当然,在暗地里怂恿自己这边作家作者的时候,对方倒也没有忘记对阳一文化进行一番抬高,想来也是希望和眼下风头正劲的阳一文化隔空结下一番善缘——“为什么像《第一次亲密接触》此类优秀的作品,宝岛本土的出版人没能够发现,却被对岸的阳一文化领先一步?这应该并不只是一个意外而已,听闻这部作品的作者蔡志恒先生在接受本报采访的时候,说过如下一段话‘首先必须要感谢阳一文化的董事长杨一先生吧,作为一个写作圈子里的新手,纯粹的外行人,能够在作品刚刚发表于因特网的时候,就被对方主动找上来而且还给于了一系列的优渥条件希望合作,我想无论哪个新人碰上这种事情,都会觉得很庆幸也很荣幸的,而且更不用说阳一文化还花费了如此巨大的资源对我的作品进行推广……’,作者本人的话,应该已经说明了不少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本土出版人还是和以前一样,认为掌握着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