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天子万历在大明开国以来的十多任皇帝里可算得上最憋屈的一个了,这都已经在位有五年近六年时间了,可手上的权力却依然少得可怜。每日里虽然也要参加朝会,也要批阅不少的奏章,但真正能叫他做主的事情却是少之又少,一切家国大事,都由内阁首辅张居正做了主,然后再以他天子的名义发于天下而已。
当初,大明朝初立之时,为了防止出现君相之争,有权相威胁到君权,太祖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就毅然取消了丞相制度,转而以内阁取代。可没想到的是,在历经百多年的变迁后,内阁竟发展成为一个庞然大物,其中的内阁首辅的权势更胜过百官之僚长宰相,成为足以和皇帝相抗衡的存在。
尤其是当天子年幼,而内阁首辅又大权在手时,这情况就更加的一发不可收拾,使皇帝的政令根本就出不了宫门。这一结果,无论是太祖还是成祖这样的一代雄主,开创之君做梦都想不到的。
其实若只是在朝中没什么影响,现在年纪尚小的万历倒也可以忍受。毕竟他也清楚,自己远比张居正要年轻,对方总有一日会从现在的位置上下去,而大明的官职向来不是世袭,他张太岳的权势再大,也不可能让他儿子成为新的内阁辅臣。到了那时,万历自然也就能夺回一切了。
可叫万历难以忍受的是,除了外朝大权旁落之外,就连宫里自己也受到了不小的掣肘,有些事情也不是他这个皇帝能说了算的。一些颇有权势的太监,就曾以各种理由推脱过他的旨意。
而随着年岁的不断增长,再加上杨震之前的“谆谆教诲”,万历对权势的渴望便也随之增长,只想尽快在宫中树立起说一不二的权威来。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收买人心,于是万历这次才想到了借着年节的名义来进行一轮赏赐。
只是小皇帝现在的手头也确实不怎么宽裕,这次赏赐内宦宫人的赏银数额又有些大,无奈之下只得向外朝伸手。在万历想来,这次也不是自己想要铺张浪费,而且还是第一次跟张居正伸手要银子,张师傅怎么着也得给点面子拿些银子出来吧。
虽然心里怀着这样的想法,但在旨意发到内阁却久久未曾有回音后,小皇帝便又有些不安了。即便是在用膳和批阅奏章时,他也时不时地会分心想到此事,猜测着张居正到底会是个什么反应,自己能不能拿到银子。
皇帝的这一异常自然落在了冯保的眼里,这让他心里不觉更犹豫起来。如今的冯保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早无法与以前相比,他也深知小皇帝并不待见自己的劝导,所以若是强行进言只怕会适得其反,不但难以说服皇帝收回成命,反而还会连累自己被皇帝所怨,这就太得不偿失了。
该想一个什么样的主意既能完成张居正的嘱托,又不得罪皇帝过多呢?在经过几日的权衡之后,冯保终于想到了一个人,或许只有靠着她发话,才能使皇帝收回成命,而且还不敢太过怨恨自己,这个人自然就是身居后宫的天子生母李太后了。
在听完冯保小心翼翼的禀报之后,李太后的一双妙目只在这个看似一贯忠心的奴婢身上转了数圈,这才有些不确信地道:“这真是张先生的意思?”
“正是,奴婢就是有再大的胆子也不敢在这等事上哄骗太后哪。张先生说了,这事虽小,可口子若是一开,陛下今后可能在银子一事上就不会如以往般紧守了,这可不是我大明之福哪。”冯保赶紧点头,又把张居正给搬了出来。他很清楚,这位寡居的太后一直对张居正就有不浅的依赖感,只要是张先生的意思,太后很少会拒绝的。
李太后所以那么问,也觉着只是不到几万两银子的事情,自己就去和皇帝说话似乎有些不值当的。但既然这确实是张居正的意思,想来他也是从朝局天下考虑的,自己一个妇道人家怎么比得过他,便点头道:“既然如此,哀家便帮你们去和皇帝说说吧。”
“多谢太后体谅奴婢等的难处。”冯保一见太后点头应承了下来,心下也是一喜,赶紧磕头道。
“你呀,其实以你和皇帝的关系,多进些言也是应该的,怎么现在反倒变得生分了?哀家听说着最近你很不得皇帝的信任哪,可有此事?”李太后又想起了最近宫里关于冯保的一些不利传闻,便有些关心地询问道。
try{ggauto();} catch(ex){}
“谢太后关心,奴婢确实有些惹陛下不高兴了,所以近来便总被皇上他嫌弃。”冯保心里苦笑,其实真要论起来,这根子李太后也是很清楚的。若不是几年前那场后宫风波,自己和皇帝间的关系也不至如今日般紧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