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力(喇嘛)两股势力成功地相互勾结在一起之后,烧杀抢掠、为非做歹,恶事犯下一桩又一桩,却是令罗卜藏丹津信心大增,更加地有持无恐起来。
面对罗卜藏丹津叛乱,皇上现在的处境只能是用打碎牙往肚子里咽来形容了。皇权不稳是一个原因,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银子!打仗不仅仅是军事谋略的较量,更是国家财力的较量!此刻,国库里只有区区八万两白银,这个数字对于仅仅是支撑这一场战争都捉肘见襟,更不要说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但是因为缺少银子就任由叛乱横行?因为怕自己的皇位不稳就任由国土面临被分裂的危险?他不是一个开疆拓土、创立祖宗大业的皇帝,但他必须作一个守业有成、保住江山的皇帝。不论如何,虽然是被迫应战,这场战争必须要打,而且还必须要胜!
这一次皇上没有再召集朝中重臣商议是战还是议和的问题,因为不管他是否愿意,也不管有没有足够的财力,皇上都已经被逼到了必须要打这一场硬仗的境地,既然已经是穷途末路,那么即使是将来会因此而丢了皇位他也要打,没有钱也要打,正如廉亲王所说,这是老祖宗打下的江山,决不能断送在他的手中。既然主意已定,那还有什么必要再浪费时间去听那些揣度完他心理之后的虚伪的语言?他现在不要毫无任何意义的溜须拍马,他只要白花花的真金白银。
这一天的早朝,皇上忍了又忍,终究还是没有当众宣布平叛的决定,智者只做不说,庸人只说不做,他要把一切都部署安排妥当之后,直接宣布出征青海,不给任何人留下任何可以反驳和回旋的余地。因此在早朝结束之际,他终于耐人寻味地开口说道:“怡亲王留下,其它人都退下吧。”
怡亲王是真真正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此他的留下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众人早已经习以为常,因此皇上的这句耐人寻味之语竟是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平日里皇上无论因为什么问题召集群臣商议的时候,从来不会当众询问怡亲王的意见,因为怡亲王的和身份和地位非常敏感,众人都视他为皇上的代言人,实际上事实也是如此,因此皇上哪里还敢问他,生怕他一开口立即就成为群臣的风向标,他就更听不到实话了。
时间一久,众人都看出其中的端倪,现在皇上要单独留十三阿哥,群臣都是暗自会心一笑,纷纷打算动用自己在宫中的眼线去探听这兄弟二人的密谈内容。
皇上一声“退朝”之后,众人陆续退下的同时,兄弟两个也一并转回到后面的东暖阁,分君臣落座之后,连怡亲王都没有觉察出皇上的异样来,还是如平常那样恭恭敬敬地等候他的吩咐。而皇上因为要做出重大决定,下定巨大决心,不免有些踟蹰起来。
面对这个不同寻常的冷场,十三阿哥终于后知后觉地发现了不对劲儿的地方。虽然这些日子以来,皇上不但从来没有在朝堂上提起过青海叛乱的事情,即使是在私下,他也没有听到有关西北的任何情况,但是十三阿哥还是以他足够敏锐的洞察力和天生的直觉意识到了皇上有可能要开口对他说什么。
十三阿哥原本就是一个善于察颜观色之人,更是擅长揣度皇上的心思,正如他自己形容的那样,他与皇上完全是“心有灵犀”,因此现在即使皇上还在静静地思考之中,他已经料定皇上的心里在想什么了,无非是选择什么时机对罗卜藏丹津痛下杀手。
既然皇上一直没有想好如何开口,十三阿哥愿意由他来打开这个天窗说亮话。
“启禀皇兄,臣弟有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
“现如今的情形,与六七年前可是不能同日而语,老十四能打赢那场硬仗,不仅仅是他有多么大的能耐,也是策旺阿拉布坦那个贼子没有什么真本事,还有那些大喇嘛们没有混迹其中等等多方面的原因。不是臣弟不相信您,而是您确实没有一个像皇阿玛那样坚定稳固的大后方啊!满朝文武之中,也有不少大人是坚持主战的,但是能够做到毫不犹豫、坚定不移地主张打这一仗的,唯有八哥一个人呢。”
“你说的一点都不错,朕这心里头都跟明镜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