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这辆全履带底盘长九米,宽三米,高两米二,车辆使用的履带宽度比二战中T34坦克的履带还要宽出将近十厘米,这是为了防止在行驶中可能陷入泥泞,T34在俄罗斯的那种可怕泥泞下都能行动自如,刘沈红很有信心能够保证这种底盘也能够在泥泞条件下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来。这辆底盘采用的还是锅炉蒸汽机动力——尽管现阶段工业委员会能够... --
最快更新穿越而来的曙光最新章节!
员会能够生产大型内燃发动机,但是这些内燃机耗费资金和工时都比较高,一台汽油机的价格是柴油机的两倍,同时又是锅炉蒸汽机造价的四倍——由于锅炉蒸汽机的制造量大,质量控制方面已经较为成熟,不像汽油机和柴油机那般难于生产和质量较低。因为诸如此类的原因,这辆通用底盘在开发之处就确定了使用锅炉蒸汽机的方式进行推进。
烧锅炉产生蒸汽来推动车辆行驶并非不能采用,但是众所周知蒸汽机体系占用的空间非常大,在舰艇上尚有水的浮力可以支撑,但是如果上车的话对于车轮负重要求就相当高了,好在这种全履带底盘长达九米的躯体庞大,每侧能够安排八只负重轮。按照原本的设计,刘沈红在每侧安排了十二只负重轮,他采用的是按照带来的履带式推土机与挖掘机上那种小型负重轮,直径不超过三十厘米。在前几次的测试中这种小型负重轮方案倒是体现出了在复杂地形上驾驶时的平稳,但是在遇到比较高的障碍物时它的攀爬就成了很大的问题,即便是蒸汽机喷出长长的水蒸气来也丝毫不能动弹,用这样的底盘在野战条件下很容易因为遭遇到障碍物而趴窝;很快军工委对这种底盘就开始了第一次大改,这种小型负重轮方案被丢到了一旁,新的方案被推出并进行了上马——宽大型负重轮方案。大改后的负重轮方案采用的是类似于T34或者五九这种坦克负重轮的方案,硕大的负重轮的确很有效地提高了车辆越障时的通过性,但是问题接着就冒出来了,车辆的原负重轮方案接触地面时是每侧十二个接触点,支撑地面时能够有效减少压强,可是换成大型负重轮之后接触点却减少了,这台装载了蒸汽发动机的底盘在提高了障碍通过性之后车辆却很容易陷入到泥泞中去。
这个问题就让军工委的几个人脑袋都愁坏了,林深河甚至在抱怨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以至于现在头发比程序员的还稀疏了,说出来的确很为难,又要增加负重轮的直径同时又要增加接触点的数量,感觉这等同于就是在要求一个物体变粗的同时还要增长,密度还不能变一般。就在大家就要走到死胡同去的时候,元老俱乐部里某个看《拯救大兵瑞恩》的元老拯救了大家——那台飞奔的SD。KFZ-2半履带摩托车让所有人眼前一亮,德国人在二战时期采用的单双交错式负重轮让他们一瞬间醍醐灌顶。
二战中德军坦克从虎式、豹式等坦克由于其自重原因和越障需要,采用了一种完全没有人走过的负重轮设计方案,那就是单双交错式负重轮方案,这种方案在二战中是独一无二的设计,它的负重轮直径大,数量多且交错排列布置;两侧平衡肘朝向不同,可做到负重轮同轴布置;车辆前后负重轮处,安装有筒式液压减振器,这类悬挂装置既可降低单个负重轮的负荷,又可减少悬挂装置的刚性,并且能够提高坦克行驶的平顺性,在崎岖路面情况下的稳定性无以伦比。有个很有意思的笑话,那就是二战中盟军的坦克驾驶员都必须要佩戴坦克盔防止磕碰,但是德军却完全没有这个玩意,由此可见德军坦克使用的这种负重轮方案在驾驶时的平稳程度。
有了那辆半履带摩托车的提醒,此刻在白沙武器试验场上行驶着的这辆底盘就使用的是单双交错式负重轮。德军在二战中吃这种负重轮方案的苦头可不少,第一,结构复杂,战场的要维修内侧的负重轮还得先拆掉外侧的负重轮,而且这种密集布局很容易导致负重轮之间出现抱死的情况,在苏联战场上被冰泥裹住后故障率高的吓人,即使没有进泥水,在苏联那种低温中被冻住的豹子老虎也不少。第二,后勤保障压力太大,前面提到的维修率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其特殊的两幅履带设计,一般二战坦克要奔赴前线的一种主要手段就是通过铁路运输,别的坦克都是开上去或者吊上去就好了,但是比如虎式这种采用交错式负重轮的坦克,要把外侧负重轮拆掉,然后换上专门的运输履带,到了作战地再装上外侧的负重轮,装上战斗履带,让后勤对其恨之入骨;第三,交错式负重轮由于布局限制,导致单个负重轮的厚度和强度不能得到保障,其结果是负重轮的损毁率提高了,没有起到提高坦克生存能力的效果。
不过现在元老院的坦克可没有这么多糟心事情,首先这里是热带,且不说下雪,冬季最低温度都没有低于十摄氏度,更何况蒸汽机锅炉都是外燃热机,开车前必须要让锅炉升温,因此车体本身时刻热烘烘的,冻结抱死的可能性非常低;第二,这辆底盘在设计时就已经确定了宽度——三米,配合现在正在新铺设的宽轨,上面行驶的平板车宽度正好能够平稳运输它,完全不需要更换运输履带这种压根儿不应该存在的东西;而最后一项,它现在的量肯定不会装备太多,现阶段的车辆维修技工为了配合北上行动,已经培训出了相当多的数量,在面对本时空任何一股势力战场上能够对“坦克”造成杀伤导致损毁的技术手段基本为零,因此只要在战前做好维护,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因为战斗而损毁的现象出现。
坐在车体里驾驶的人是林深河,他双手各握着一根操纵杆,身后还有测试员专门负责变速箱——这种变速箱虽然做工要精细许多,但是实际上与劳斯莱斯使用的除了材质与齿轮组的排布方案差距并不大,拜车辆厂从一开始就在劳斯莱斯上强行安装变速箱并且推广变速箱的用途,工人们在生产变速箱的时候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因此在后来的犀牛运输车以及普通侦察车和现在的这辆全履带底盘上使用的变速箱都是标准的“中国造”,并且技术相对来说很成熟。